西方“經濟責任論”考驗中國智慧

時間:2010-07-28 10:15   來源:經濟參考報

  西方一些國家最近拋出所謂“順差國責任”、“債權國責任”、“儲蓄國責任”、“能源消費大國責任”、“碳排放大國責任”等論調。這些來勢兇猛的“責任”系列論調,實則是非常不負責任並且沒有事實依據的。

  雖然中國的發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中國仍是發展中國家,這是不爭的事實。金融危機提供給中國的應該是反思發展模式、重新明確發展方向的機會。從每人平均G D P看,世界上每人平均G D P在3000美元以上的有97個國家和地區,1萬美元以上的51個。美國、日本等18個國家在4萬美元以上,中國長期排在百名以外。從現代化水準和程度看,中國仍處在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過程之中,與已進入後現代化的主要發達國家間存在相當大的差距。

  此外,中國的發展模式中仍存在發展方式粗放、經濟結構不合理、體制機制不健全等深層次問題。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既要從粗放型增長轉變為集約型增長,又要從單純的增長轉變為全面協調可持續性的經濟發展,任務艱巨而複雜。特別在當前世界經濟面臨諸多不確定性的背景下,保增長與調結構同步進行,更是艱難。

  在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中,中國負重前行,與世界各國一道應對危機,在全球經濟下滑的態勢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展現了一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進口國,在2009年全球貨物貿易額下降23%、美國進口下降26%的情況下,中國進口降幅僅為11%。今年以來,中國進口維持40%的增幅,外貿順差持續下降,為世界經濟復蘇做出了毋庸置疑的貢獻。今年6月,中國對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進一步改革,放寬了人民幣的波動幅度,使匯率更能反映市場供求變化,受到多數國家讚賞,這是中國對世界負責任的又一表現。

  在事實和數據面前,中國經濟責任論本是不堪一擊的。中國的行為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都是無可指責的。然而,中國責任論在這個關頭再次死灰複燃,或許中國是觸動了個別發達國家曾經認為理應獨霸的利益。一面享受著中國發展的紅利,一面又質疑中國的發展,這樣的雙重標準,實則是對中國提出更多的要求,迫使中國遵循其制定的標準、承擔更大的責任,也恰恰反映出一些西方國家對中國快速發展的緊張和疑慮,以及維護本國經濟霸權地位的圖謀。

  在筆者看來,用責任來評價大國行為,應該是兼顧大局、綜合權衡的具有前瞻性的過程,而不應是雙重標準,以致淪為某些經濟大國用來傾軋對手、號令世界的工具。

  中國已從相對較為封閉的歷史狀態全面走向世界,在由國際體系週邊進入內核,由國際舞臺邊緣走向中心區位的過程中,西方世界向中國施壓、對中國提出更多要求的情況還會出現。如何正確看待和理性回應來自西方的種種責難,是對發展中的中國心理和智力的考驗。但是無論如何,腳踏實地走好自己的發展改革之路,比什麼都重要。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