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茉楠:從區域整合中尋找新一輪發展動力

時間:2010-07-12 14:47   來源:上海證券報

  真正決定經濟週期的因素,還是産業結構特徵、需求結構特徵、資源結構特徵以及區域結構特徵等。由於中國經濟仍處於工業化與城市化快速發展的進程中,這決定了工業的週期波動與區域經濟的週期波動仍是整個週期波動的主要推動力量。因此,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再度佈局西部大開發,是啟動新一輪經濟增長週期的重要內生動力。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再度佈局西部大開發,標誌著中國經濟的區域版圖正掀起新一輪整合浪潮。當前主導中國經濟發展的兩條主線是區域輪動與産業輪動,區域整合就是在區域輪動與産業輪動中的需求契合點。因此,將區域整合置於啟動宏觀經濟增長的大背景下,充分借助當前區域整合的發展契機,重視各區域的資源優勢、區位優勢以及産業優勢,通過區域輪動與産業輪動同步,實現從“以時間換空間”向“以空間換時間”的戰略轉變,便能真正從區域“發展紅利”中獲取新一輪經濟增長的巨大動力。

  眼下,全球經濟遭遇的不僅僅是一次週期性危機,而是經歷的一次百年不遇的結構性大危機,但是“危機中有機遇”,這個機遇也正來自於全球經濟和中國經濟生態重建和轉型的過程中。

  在轉型過程中,由結構調整而帶來的經濟增長回落是個必須經歷的陣痛過程,也是走向成熟的代價。在經濟調整與轉型壓力的疊加之下,如何促進經濟增長,降低經濟轉型中的陣痛和成本,實現平滑轉型,自然成為當前宏觀調控的關鍵和重點。中國探索新的經濟發展路徑有兩條:一條路徑是從空間上觀察的,資源要素的區域整合優勢,它將直接決定著投入産出效率和經濟效益;另一條路徑是從時間上觀察的,主導産業升級、輪動帶動經濟轉型的路徑。把這兩條路徑結合起來,就可以看到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基本架構。

  當前,理論界和實業界對中國經濟可持續增長的趨勢爭論不休。在筆者看來,如果對中國經濟週期的動力機制與發展規律缺乏深刻的認識,那麼宏觀調控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對於中國經濟增長週期,當前有兩種不同判斷,樂觀論者認為,中國經濟的長波、長週期發展至少將延續到2020年,金融危機和債務危機不會使經濟二次探底,中國經濟仍會保持10%的高速增長;悲觀論者認為,世界經濟正處於第五次康得拉季耶夫週期的下降期,世界經濟包括中國經濟可能步入一個相對較長時段的低增長格局。暫且先不必對兩種觀點作出評論,我們更關心的是中國經濟週期的性質、主要特徵以及能否尋求到新的發展引擎,延長本輪經濟週期的上升階段或是啟動新一輪的經濟增長週期。從建國後我國歷次經濟週期的發展態勢看,中國經濟週期逐漸從過去的短週期向中週期過渡,週期持續時間不斷延長(新一輪經濟週期上升期到去年已持續了9年),波動幅度減緩,波峰和波谷的位勢從“高位型”向“中位型”轉變。由此觀之,中國經濟週期仍以增長型週期為主,會圍繞潛在經濟增長率在一個合理範圍內上下波動。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