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掌握金融話語權刻不容緩

時間:2010-07-12 08:55   來源:新華網

  我國專業評級機構大公國際資信評估有限公司11日發佈首批50個典型國家的信用等級報告。這是中國、也是世界第一個非西方國家評級機構第一次向全球發佈的國家信用風險資訊。

  全球金融危機日益凸顯出現行國家主權評級的缺陷和弊端,改革國際信用評級體系已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在此背景下,我國評級機構業已加入推動改革現行國際信用評級體系的嘗試和行動中。

  現代金融,無信不立。長期以來,以美國穆迪、標準普爾、惠譽為首的三大國際信用評級機構被視為“金融市場的看門人”,一直佔據著世界評級市場的高端話語權。然而,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和歐洲主權債務危機表明,長期以來形成的美國評級模式及由其控制的國際評級體系潛藏著巨大風險。2008年爆發的金融危機中,那些曾經大量被標以AAA和AA級的高信用等級債券産品,事後證明被嚴重高估。歐洲債務危機當中,三大評級機構頻繁調降希臘等多國主權信用評級,進一步加劇了歐洲債務危機和全球金融市場的動蕩。

  反觀中國,同樣深受美國評級模式的損害:雖然中國是美國最大的債權國,但卻因為沒有國際評級話語權而缺乏保護債權國利益的能力。中國經濟雖然歷經30年仍保持快速發展,卻因為沒有國際評級話語權而沒有人民幣的國際市場定價權,無法保護人民幣在國際化進程中的國家利益。

  在金融全球化、債權債務關係國際化的今天,信用評級話語權對於一個國家核心利益的影響力前所未有。當前我國信用評級業面臨著極其嚴峻的形勢。自2006年以來,三大國際信用評級機構以合資合作的方式,滲控我國信用評級公司,目前已控制了我國2/3的信用評級市場。

  金融市場的評級話語權掌控在別人手裏,無疑將對我國金融安全和經濟安全造成巨大威脅。我國的金融市場將來必然在國際金融市場上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不管是國內企業還是國外企業在我國融資,都需要客觀公正的信用評級機構和體系。因此推動本土信用評級機構發展,牢牢掌握話語權,已是刻不容緩。

  建立我國自主的信用評級體系,並非一朝一夕之功。我國新興的本土信用評級機構和有百年曆史的全球三大評級機構相比,無論是在從業經驗還是國際知名度上,都處在發展初期,我國金融市場的整體發展水準和美國也有較大的差距。在這個過程中,政府應對金融市場和評級行業的發展有長期、全面的規劃,並需要逐步完善相應的法律、會計等配套體系。(李延霞、白潔純)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