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酩:唐駿、小廣告與5000張“特別”假發票

時間:2010-07-12 10:23   來源:人民網-經濟頻道

  有內地“打工皇帝”之稱的唐駿,最近被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先是在網上熱炒,隨後傳統媒體也紛紛加入,焦點都是方舟子指稱其“學歷造假”問題。面對“打假棍棒”,唐駿反擊説,“方舟子打假先造假”,並稱其律師團已開始運作,必要時會通過法律途徑向方舟子討回公道。究竟誰是真“假”?筆者無從判斷,但從網上投票情況看,形勢顯然對唐駿不利,7 成網友相信唐駿“造假”是真。但是“網路審判”代替不了實際審判,真相到底如何,還需耐心繼續靜觀。

  很長一個時期以來,民眾好像已經罹患了“造假麻木症”。如果説石家莊王亞麗那樣造假偏官,湖南羅彩霞那樣被冒名頂替升學,這類個案還能吸引部分人的眼球,那麼統計數字造假、品牌商品造假等,就可以説是司空見慣的“小菜”,吊不起多少人的胃口,至於藥品、食品、銷售中的造假、欺詐,老百姓更是習以為常,根本就不當“事兒”了。學歷造假,也早就進了不被當“事兒”的行列。這可以從滿天飛的小廣告得到驗證。那些明白寫著“辦證、刻章”字樣小廣告的製作者是幹什麼營生的,有誰不清楚?不就是專門為“有需求者”製造假證書、刻製假公章的嘛,而假學歷證書佔了這類生意的一大塊。為什麼這些明明白白打著旗號助人造假的小廣告能“長盛不衰”?--有旺盛的市場需求,相當數量的人靠假證書得了實惠。但為什麼沒見很多揭露使用假證書的新聞呢?因為當事人層次普遍較低,不值得曝光、也引不起社會廣泛關注,還因為“被偏”方也都不大較真、比較實際,主要看能力,好用則用、不好用則開,誰去費時費力地去驗證證書的真偽。唐駿為什麼被“小題大做”了?很簡單,因為他是公眾人物,而且是知名的公眾人物。始作俑者方舟子是想通過揭露、追打這只羽毛絢麗的“出頭鳥”,再次強力拷問社會誠信缺失通病;而密切關注此事的廣大民眾,不過是借著唐駿這個“倒楣蛋”,宣泄長久積鬱的憤懣,表達對誠信淪喪的不滿。

  幾乎與唐駿紛爭同時,還有一件事激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前不久,國家審計署審計長劉家義在向全國人大常委會作2009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報告時指出,審計署抽查56個中央部門已報銷的29363張可疑發票中,有5170張為虛假發票,列支金額為1.42 億元。其中:8 個部門本級和34個所屬單位在無真實經濟業務背景的情況下,利用虛假發票套取資金9784.14 萬元,主要用於發放職工福利補貼等;12個部門本級和37個所屬單位對票據審核把關不嚴,接受虛假發票報賬4456.66 萬元。這是明目張膽的知法犯法!而且犯法的膽子很大,5000張發票,1.4億元,平均每單2.8萬!這不由讓人聯想起前些日子云南那位被稱為“最貪縣委書記”,他最引人注目之處不在索賄受賄,而在什麼都想方設法公款報銷,大到萬元以上的彩電、冰箱、皮包、手錶,小到幾元的洗漱品、襪子等。但相比之下,基層就是基層,中央部門的“氣魄”要大得多。筆者不由又想起了滿天飛的小廣告,那上邊不少也寫著“發票”的字樣,就是明白地告訴你“可以提供大量假發票”。筆者過去總不明白:為什麼執法部門聽任這種造假、售假之徒打著廣告從事非法活動?為什麼不“順藤摸瓜”--根據廣告上留的電話取證、抓人、嚴厲打擊?現在終於明白了一些,因為市場需求太旺、涉及面太大,連一些中央部門都是假發票的“大客戶”!

  5000張虛假發票,肯定在全部假發票只佔了極小極小的比例,但是它産生的惡劣影響卻是極大極大的。道理也很簡單,因為這5000張的使用者太特別了,它們都屬於公共機構的政府部門,而且是最高層次的政府部門!本該在遵紀守法、恪守誠信方面為全社會做出表率的中央部門,卻扮演了一次知法犯法、欺詐騙財的醜陋角色。一位長居東京的朋友曾經對筆者説過這樣一個真實的“笑話”:在東京出名的“紅燈區”新宿,皮條客竟然經常向“特定”遊客用漢語説出這樣的“招攬辭”:給優惠、有發票!這一“笑話”實在讓人笑不出來。但願那5000張虛假發票中,沒有來自新宿的。

  5000張“特別”的虛假發票,使人們再次看清了誠信缺失病症的嚴重程度。當然,勇於揭露、曝光,把“家醜”端到枱面上“曬”,也清晰表明瞭中央整治這一重症的決心。日前國務院已經發出了嚴肅查處、認真整改的要求。

  唐駿是否造假,還沒有定論;一些中央部門使用虛假發票,確是審計署認定的事實。而遠比關心唐駿事件更多的民眾,急切對待看那些中央部門造假的責任者們,究竟會受到怎樣的懲處。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