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靠什麼站穩非洲市場

時間:2010-07-09 10:45   來源:經濟參考報

  在非洲流傳這樣一個笑話:一個非洲母親問孩子:“上帝住在哪?”孩子答道:“既然上帝創造了萬物,他一定住在中國。因為所有東西都是‘中國製造’。”在非洲,沒有“中國製造”的日子無法想像。手電筒、鞋襪、布匹、食品、手機、摩托車、電視機、建築機械,非洲人的衣食住行早已離不開“中國製造”。數據顯示,2009年中非貿易額為910.66億美元,保持穩步發展勢頭。

  非洲許多國家輕工業發展緩慢,多數生活用品無法自己製造,只能依靠進口,因此價格十分昂貴。比如,在非洲,塑膠假花的價格是真花的數倍甚至是數十倍,一個小搪瓷杯的價格在非洲相當於15公斤馬鈴薯。與從南非、歐洲等地進口的産品相比,市場上中國産品在價格方面擁有巨大優勢。

  以東非第二大經濟體肯亞為例,同樣品質的襯衫,肯亞本地生産的4000先令(約合人民幣400元),中國産品的價格約為一半甚至更少。

  一般而言,非洲市場上的産品價格是中國産品價格的3倍至4倍。布匹、家用電器、藥品、塑膠和搪瓷製品價格則是中國同類産品價格的5倍至8倍。

  “要是沒有中國産品,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能用上手機。”衣索比亞廣播電視集團高級編輯海耶路希蒂耶舉著中國製造的全球通手機説:“買中國産品讓我們能省下不少錢。”

  近年來,非洲人生活中的“中國製造”越來越多,許多中國品牌也日益成為非洲家喻戶曉的名牌,比如長安汽車、海信電視、嘉陵摩托、海爾冰箱等。這些性價比高的中國品牌産品在非洲大陸,特別是低端消費者中備受青睞。

  隨著大量刻有“中國製造”的商品進入非洲這個一度“被遺忘的大陸”,非洲人對中國産品和中國人有了更多了解。許多非洲人,特別是普通百姓,對中國的印象已經從10年前的“盛産功夫高手”變成現在的“盛産物美價廉的産品”。

  不過,由於過去追求低價,一些輸往非洲的中國産品忽略了應有的品質,“中國製造”在某些地區一度成為廉價、劣質商品的代名詞。

  非洲的中國産品品質問題主要出現在文具、紡織品、電池、化粧品、小家電等,這些物品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一旦出現問題,容易引起當地人民的不滿情緒。

  從東非的肯亞到西非的尼日利亞,從北非的埃及到南非的辛巴威,非洲人反映中國商品出現的品質問題主要有材質差、壽命短,倣冒國際名牌。有的非洲人將一些中國的鞋子和裙子戲稱為“一週鞋”和“三月裙”。電源接線板不通電、速食麵調料只有一小包鹽、水龍頭用不了多久就漏水……這樣的問題經常讓“中國製造”蒙羞。

  在肯亞最大的N akum att連鎖超市購物的報社編輯詹尼斯阿桑德説:“雖然便宜,但中國貨品質不如歐洲貨,而且有的中國産品説明我看不懂,上面的英語很蹩腳,所以我儘量不買中國貨。”

  筆者了解到,在部分非洲市場上的“中國製造”品質差,主要是因為一些中國企業、中國商販抱著“非洲人窮,只配用次品”的心態,還認為非洲落後,國家法制體系不健全,有漏洞可鑽,因此將價低質次的産品運到非洲牟利。一些非洲商人如今也學會從中國進便宜貨,來非洲販賣,使得品質較差的商品流向非洲。

  非洲有8.6億人口,因此消費市場非常龐大。近年來,非洲經濟增長速度達到了5%,因為擁有石油,非洲的經濟和消費水準正在快速增長。

  不過,非洲還有句諺語:聾子不會去賣拐杖的店舖。意思是沒有人會去買自己不需要的商品。“中國製造”除了保持價格優勢、並不斷提高品質外,在進入非洲市場前,還應進行市場調研,順應非洲市場規律,不能憑空想像。

  比如,有人猜想地處東非的肯亞肯定天氣炎熱,因此短褲一定有銷路。其實,肯亞因地處高原,四季如春,當地人很少穿著短褲。

  再比如,一次筆者從中國帶回一些小禮物,讓非洲朋友挑選。結果,最有中國特色的京劇臉譜小挂件竟然沒人選。後來當地人解釋説,因為非洲許多國家迷信原始宗教,臉譜、面具只有在宗教儀式時才使用,非洲人相信它們具有神力,所以不敢隨意使用。

  還有一個很實際的案例:在非洲銷售的行李箱,往往是較小的更受青睞,因為非洲國家的飛機較小,行李架放不下大行李箱。

  此外,許多中國電器在非洲容易燒燬,並不全是品質問題,還因為非洲國家普遍電壓不穩,經常停電,電器容易受損,因此需要做特殊處理。

  提高自身品質,了解非洲市場。只有知己知彼,“中國製造”才能享譽非洲,造福非洲、得利非洲。(桂濤)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