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錢”流出也須警惕

時間:2010-07-06 15:05   來源:中國經濟週刊

  中國人民銀行6月21日公佈的數據顯示,截至5月份我國外匯佔款達204769.34億元,5月新增量為1315.64億元,較4月份2800多億元的增量驟降50%有餘。

  罕見的是,5月外匯佔款增量的實際發生額居然低於貿易順差和實際使用外資(FDI)當月佔用人民幣的總額:5月份當月,中國貿易順差為195億美元,實際使用外資78億美元,兩者合計應佔用人民幣1850多億元。

  “外匯佔款”通常指的是,中央銀行從銀行間外匯市場上因買入外匯而投放出去的人民幣。這是多年來央行投放基礎貨幣的主要渠道。是什麼原因導致上述結果?價值500多億元的外匯去哪兒了?

  有市場分析人士認為,這與當月遊資撤出有一定關係。理由主要基於5月份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惡化,一部分外匯資金回流歐洲“保家衛國”所致。全球基金追蹤機構新興市場投資基金研究公司的一份報告也顯示,4月到5月這段時間,新興市場股票型基金曾經出現過持續3周的資本凈流出,其中恐怕也包括了中國。

  筆者同意這樣的看法。但我們也必須注意到,相鄰兩個月外匯佔款增量驟減的事過去發生過。比如去年9月份,當月外匯佔款增量4000多億元,而10月份減少到了2200多億元。原因在於,去年10月,國家外匯管理局對境外匯入境內的外匯資金實施嚴查,而且重拳嚴打地下錢莊。不過,嚴打過後,外匯佔款增量繼續攀升。

  其實,這次外匯佔款增量驟減,也存在同樣的情況。今年3月份之後,國家外匯局就在一直更加細緻地核查“熱錢”流入的渠道和數量。這顯然對“熱錢”流入形成了威懾力量。因此,看到外匯佔款增量驟減,也不足為奇。

  但是,筆者認為,在嚴控“熱錢”流入的同時,不應當對“熱錢”流出掉以輕心。“熱錢”中更多是中性的資本,他們無非是希望分享中國成長的收益,同時也在承擔著巨大的風險,難道中國不需要這樣的資本嗎?

  過去10年,國家對“熱錢”流入一直保持高壓態勢。但即便如此,依然無法徹底阻止“熱錢”的跨境流動,這其實正是“熱錢”的一大特徵——來無蹤、去無影。你從總量上可以看到它來了,但它到底在哪?在做什麼事情?包括監管者在內,可能誰也説不清楚。

  其實,對於中國而言,查清“熱錢”更加困難。因為中國有近4000萬移居或長期在海外工作的人口,這些人一旦出現人民幣升值預期,他們必然會將存在境外的外匯佔款匯回境內,或購買人民幣資産。這是何等巨大的一筆“熱錢”?哪怕平均每人每年匯回1萬美元,立即就會形成4000億美元的外匯流入。

  歷史經驗證明,對於“熱錢”,“堵”是沒有多大作用的。我們必須認清“熱錢”的兩面性,一方面它的風險偏好非常高,而這樣的風險偏好恰恰是中國經濟結構轉型期——經濟高風險時期必須善待的偏好,只有這類資本才可以更加有效地助推中國經濟轉型;另一方面,“熱錢”在經濟出問題的時候,它們會抽逃,而抽逃必將放大經濟缺陷,形成“經濟越不好越跑得歡,越跑得歡經濟就越不好”的惡性迴圈。

  所以,對於“熱錢”重要的是“疏”。首先是允許它們有序地進入,並引導它們流向中國需要的方向,比如股市中的“新興戰略性産業”;其次是讓它們不便於流走,也就是不能輕易全面開放資本賬戶,不能輕易允許人民幣完全可自由兌換;第三,通過設立“金融危機應急法案”使政府獲得全國人民的授權,在危機可能發生的當口,政府有權關閉資本賬戶。

  其實,有了上述措施後,還願意流入中國的“熱錢”基本將屬於“願意長期投資中國的資本”,而過度投機的“蒼蠅資本”必然會被拒之門外。(鈕文新,知名媒體人,資深財經評論員,現任CCTV證券資訊頻道執行總編輯。)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