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面臨經濟發展與環境矛盾重大挑戰

時間:2010-06-01 09:48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6月1日電 6月1日出版的第11期《求是》雜誌,發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同志的重要文章,題目是《關於調整經濟結構促進持續發展的幾個問題》。文章指出,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是我國現代化建設中需要長期面對的重大挑戰。

  文章稱,推進結構調整是解決國內經濟發展深層次矛盾的根本舉措。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目前經濟總量已位居世界前三位,成為全球具有重要影響的最大新興經濟體和世界工業與製造業大國。但也要看到,我們的發展也付出了很大代價,經濟結構不合理的矛盾長期積累,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日益顯現,突出表現在需求結構失衡、供給結構不協調、要素利用效率低下、環境損害大、空間佈局不夠合理等方面。

  文章指出,從需求結構看,主要是內需與外需、投資與消費失衡。多年來,我國經濟對外貿的依存度不斷上升,經濟增長在較大程度上依賴國際市場。同時,投資率偏高,消費率偏低。據測算,我國的資本形成率由上世紀80年代初的32%左右上升到2009年的46.8%,最終消費率則由同期的67%左右下降到48.6%。消費不足又與收入分配結構不合理相關,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偏低,影響了居民消費需求的提高。我國作為一個大國,長期主要依賴投資、外需拉動經濟增長,會加大經濟的不穩定性,不利於國民經濟良性迴圈。

  從産業結構看,主要是三次産業發展不協調、農業基礎薄弱、工業大而不強、服務業發展滯後,部分行業産能過剩。2009年,我國服務業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為42.6%。按照世界銀行數據,近年來,中等收入國家服務業比重為53%,高收入國家服務業比重為72.5%,低收入國家服務業比重為46.1%,我國服務業發展明顯滯後。與此同時,我國工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則已超出發達國家工業化時期的最高值。産業結構不合理,加大了資源環境壓力和就業壓力,也制約著國民經濟整體素質的提高和經濟的持續發展。

  從城鄉和區域結構看,主要是城鎮化發展滯後、中西部地區發展滯後、城鄉和區域之間生活條件和基本公共服務差距較大。2009年,我國城鎮與農村居民收入之比為3.33:1,東部地區與中西部地區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之比為2.2:1。城鄉和區域結構不合理問題,不僅關係到內需擴大和發展空間拓展,也關係到社會和諧穩定。

  從要素投入結構看,主要是資源消耗偏高,環境壓力加大,資源環境的約束日益突出。我國主要資源性産品消費佔全球總消費的比重,明顯大於國內生産總值佔全球經濟的比重。雖然生産的産品有不少是用於出口的,但單位産品資源消耗明顯高於發達國家水準。同時,水資源和土地資源消耗也很大,生態環境的代價也很大。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是我國現代化建設中需要長期面對的重大挑戰。

  經濟結構調整涉及許多方面,上述結構性問題是我國經濟增長品質和效益不高的主要根源。未來一個時期,這些結構性矛盾將更加凸顯。不調整經濟結構,就難以保持經濟平穩運作,就難以實現經濟持續發展。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