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收入佔比降低 癥結在行業壟斷

時間:2010-06-01 09:48   來源:人民日報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 白重恩

  核心閱讀

  導致勞動收入佔比持續下降的不合理因素,主要是壟斷行業利潤大幅增加、服務業稅負較重和就業不充分。壟斷行業利潤主要用於再投資,資本收益就會擠佔勞動收入;稅負重,服務業發展就慢,勞動收入佔比提高得也慢;勞動力不能充分就業,勞動收入佔比自然就低。

  針對“勞動收入佔比連續22年出現下降”的説法,我們所做的研究表明,存在著勞動收入佔比下降的幅度被高估的情況。

  從省際收入法GDP核算數據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勞動收入佔比的變化趨勢:從1978年到1984年之間,勞動收入佔比是略微上升的;在1984年到1995年間,主要處於上下波動狀態。真正出現連續下降是在1995年之後。

  之所以1995年來會出現連續下降,主要原因一是農業佔GDP比重大幅度下降以及我國農業中勞動收入佔比的核算方法,二是核算方法發生了變化。

  一般來説,勞動收入佔比的高低變化是一個“自然過程”:當經濟由農業向非農業轉型時,勞動收入佔比會下降;當經濟由工業向服務業邁進時,勞動收入佔比又將會回升。這樣的波動變化,應該説是正常的,政府也無需過多干預。

  但是,如果刨除上述合理因素的影響,勞動佔比仍出現持續下降,那就不正常了。經過研究,我們發現,導致勞動收入佔比持續下降的不合理因素,主要是壟斷行業利潤大幅增加、服務業稅負較重和就業不充分。壟斷行業利潤主要用於再投資,資本收益就會擠佔勞動收入;稅負重,服務業發展就慢,勞動收入佔比提高得也慢;勞動力不能充分就業,勞動收入佔比自然就低。

  我國現有的低消費、高投資的經濟增長模式,消費需求不足,投資率過高都與勞動收入佔比下降密切相關。因此,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應該從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入手,提高勞動收入佔比。

  那麼,勞動收入佔比達到什麼樣的水準,才能使居民的勞動收入增長與GDP增長基本同步?

  有觀點認為,扭轉勞動收入佔比下降,應當大力提高勞動者的工資收入。我們對此進行的分析研究表明,當工資水準上升1%,就業就會減少1%左右,兩個效果基本互相抵消,勞動收入佔比並沒有提高。因此,單靠給職工漲工資,難以扭轉勞動收入佔比下降,反而可能減慢就業的增加速度,並拉大就業人群與失業人群之間的收入差距。

  提高勞動收入佔比,政府應該和能夠做的,就是儘量消除那些導致勞動收入佔比下降的不合理因素。比如,加速發展服務業、加快壟斷行業改革、支援中小企業發展、有效促進就業等。另外,將服務業的營業稅改為增值稅、增加對社會保障的投入等措施,也可以直接地或間接地增加勞動收入佔比。

  實際上,在這些方面政府已經在出臺相關舉措,包括進一步清理規範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取消不合法、不合理的收費項目,優化企業生産經營環境;通過財政補貼擴大中小企業擔保業務,改善中小企業融資環境的資金;針對目前國有資本收益收取比例過低問題,將完善國有資本收益收取政策,適當提高國有資本收益的收取比例等。相信隨著一些政策舉措的陸續出臺和進一步落實,勞動收入佔比下降的趨勢將得到扭轉,中國的經濟結構和發展方式也將更加健康合理。

  (本報記者 李麗輝採訪整理)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