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報酬比重下降”蘊含的風險

時間:2010-05-13 13:27   來源:《中國青年報》

  中華全國總工會官員日前表示,中國居民勞動報酬佔GDP的比重22年間下降了近20個百分點,已經成為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因素。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資本報酬佔GDP的比重上升了20個百分點。(《新京報》5月12日)

  其實,“與勞動報酬比重持續下降形成鮮明對比”並同時構成這種下降原因的,不只是資本報酬比重的上升,也包括政府收入比重的持續增加。10年前的1999年,全國財政收入才剛剛突破1萬億元,佔GDP的比重僅為13%,但到了10年後的去年,全國財政收入已接近7萬億元,增長了6倍,佔GDP的比重也已超過20%。

  眾所週知,在GDP這個“大蛋糕”確定不變的情況下,如果資本、政府拿走得太多,必然意味著“勞動報酬”所能拿到、分享的將更少、更微薄。就此而言,勞動報酬比重所以持續下降,不僅在於資本的強勢——如張建國所説的,“集體協商機制建設還存在諸多困難”,也在於政府權力的強勢——一方面,面對政府的種種汲取行為(如徵稅、收費、罰款等),普通居民勞動者缺乏必要的博弈能力,另一方面,對於不斷增加的鉅額政府收入如何合理使用、充分回饋民生,以便更好地發揮二次分配的調節作用,勞動者同樣也缺少有效的監督制衡能力。

  “勞動報酬比重下降”及其所預示著的勞動者權益和地位的弱勢,顯然蘊含著巨大的社會風險。首先,從收入分配角度看,這將導致整個社會各種“分配性衝突”的加劇。比如,勞資糾紛、收入爭端的增多,“據前兩年的不完全統計,因收入分配和保險福利問題引發的勞動糾紛佔勞動糾紛的65%以上”。

  而從進一步看,這種社會風險,實際上還包括對整個社會長遠內在發展動力和源泉的潛在嚴重挫傷。勞動實乃一切社會財富所以能被創造出來的根本源泉和基礎性動力——沒有勞動,一切財富將無從談起,更無所謂收入的分配。而“勞動報酬比重持續下降”的現實無疑又意味著,在各種分配要素(權力、資本、土地等)中,“勞動”參與分配的地位正在日趨邊緣化,變得愈來愈無足輕重、不值錢。這種情勢下,勞動及勞動者應有的體面和尊嚴,勢必極大受挫,不再被人們看重,甚至成為摒棄、逃避的對象。有調查顯示,在10~20歲的青少年中,最受青睞的職業是老闆或商人(19%),其次是公務員(17.5%),而僅有3%的青少年願意做一名“普通勞動者”。

  這種勞動價值的式微和社會價值觀的扭曲,反過來勢必又會惡化社會收入分配的亂象——如有媒體日前總結的“五色收入”——除了合法的“白色收入”(即勞動收入)和金色收入(財産性收入)外,或者非法、或者不德、或者性質曖昧的黑色、血色、灰色收入,正在大行其道。然而,我們需要迫切追問的是,在如此五色炫目的收入分配格局下,勞動不再光榮、體面,社會財富創造的源泉是否會從此漸趨枯竭?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