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理性看待“千萬元難養老”

時間:2010-04-08 15:03   來源:今日早報

  日前,北師大金融研究中心一教授在《英才》雜誌發表文章,稱一線大城市的居民,2027年退休的話,預備1000萬元養老恐怕也不夠。文章還分析,如果中國的經濟增長、居民貨幣收入增長以及發鈔節奏都沒有根本改變,在2027年退休的職工,則需要一筆約為300萬~500萬元的積蓄,才能度過余生。文章進而提出“但這只是城鎮人口的大致水準,類似京、滬、深這樣的一線城市,預備1000萬元養老也未必夠”。(4月7日廣州日報)

  此言一齣,板磚橫飛,不少網友以憤怒與不屑加以回應。應該説,這種言論確有不妥,但也有一定的合理性。説其合理性是因為,在當下,對不少人來説,100萬元、乃至1000萬元的確是天文數字,但是,按照現在的經濟增長速度,以2027年退休為計,一二十年之後,100萬元乃至1000萬元的確並不驚人,不妨試舉一例:

  1989年,關於房地産價格,《人民日報》有這樣一則新聞評論,“北京最近提供2萬多平方米住房,每平方米1600元至1900元。若買兩居室,少説也要6萬多元。一名大學生從參加工作起就日日節衣縮食,每月存儲50元,已是極限,100年才能買上兩居室。”顯然,在當時的北京,6萬多元對人們來説是天文數字,但現如今6萬元,對大多數人來説都不是難事。當然,在當時的北京,6萬元能買到一套兩居室,但現如今最多只能買兩三平方米。以此觀之,20年、30年之後,100萬元、1000萬元也許並非高不可攀。

  當然,該教授的言論也有其悖論之處,一方面這是建立在假設的基礎之上,正如有網友稱,20年後經濟怎樣變化恐怕誰也説不清楚,專家假定經濟增長速度20年不變,本身就有問題。此外,養老花費因人而異,有的需要100萬元,有的需要1000萬元,但也許有的人只需要10萬元,各人的要求不一樣,生活狀態不一樣,不能一概而論。

  其實,打量該教授的觀點,最值得關注的不是抓人眼球的千萬存款,而是當前觸目驚心的養老金缺口。據該教授稱,粗略估算,現在離退休的5000萬老年人,基本上是由目前正在交納養老金的1.5億青壯年人養活著。目前我國覆蓋養老、失業、醫療、工傷、生育等五項的社會保險基金累計結余,大約在1.5萬億元,缺口巨大。這種判斷不是危言聳聽,據報道,去年12月,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理事長戴相龍表示,2008年全球養老金有25萬億美元,而中國地方和中央養老金不足2000億美元,佔全球不足0.8%,大大低於我國經濟總量佔全球經濟總量的比例。

  經濟發展再迅速,也不可能每個人都有百萬存款、千萬存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應是每一個老人的歸宿和依託,因此有關部門應該在社會保障上加大投入,對社保體系進行科學設計,讓國人老有所安。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