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命”建築 折射錯位政績觀

時間:2010-04-07 09:3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近年來,“短命”建築在各地頻現,原因涉及城市規劃、建築設計、地産開發等方面,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人民網此前的一項調查顯示,85.8%的網友表示自己所在城市有過“短命”建築。

  除設計和施工品質原因外,“短命”建築更常見的是源自短視規劃、問責不力。問診“短命”建築,記者日前採訪了有關專家。

  城市面貌日新月異,與亮麗景觀相伴的,卻是高樓大廈出人意料的“短命”。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日前表示,每年20億平方米新建面積,讓我國成為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築量最大的國家,而建築的平均壽命卻只能維持25—30年。反觀發達國家,英國的建築平均壽命達到132年,美國的建築平均壽命也達到了74年。

  我國新建建築每年消耗全世界40%的水泥和鋼材,一座建築動輒需要花費數千萬乃至上億元,消耗大量資源。“短命”建築還會産生大量的建築垃圾,給生態環境帶來巨大的威脅。近年來屢次出現的因建築品質問題釀成的慘劇,也在不斷敲響警鐘。建築“短命”現象引人深思。

  品質差維護少導致“短命”

  據了解,按照我國《民用建築設計通則》的規定,重要建築和高層建築主體結構的耐久年限為100年,一般性建築為50—100年。為什麼實際生活中,建築的生命如此短暫?

  “建築的壽命主要取決於房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與此息息相關的是施工用料的品質和工程設計品質。”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住宅産業化促進中心副總工程師孫克放認為,近年來被大規模拆遷的“短命建築”,多數建於改革開放前期,房屋工程的設計品質和施工品質差,客觀上是造成這些建築“短命”的一個重要原因。

  品質對建築壽命的影響能有多大?以日本為例,日本在上世紀80年代就提出了“百年住宅”的建設構想,建設房屋時使用的都是標號40以上的混凝土,而中國大部分短命建築使用的都是標號20的混凝土,僅此一項差距就使房屋至少短壽十幾年。

  同時,缺乏高品質的維護,也是建築“短命”的原因之一。東南大學建築學院院長王建國教授表示,目前我國的住宅建築是按使用壽命50年的標準驗收的,但在建築設計規劃的階段卻很少有針對房屋維護的相關規劃和保障的配套措施,大部分建築住宅僅能使用30年,都是非天然性的破壞所致,如年久失修、維護措施不到位等。

  不能“一屆政府一套規劃”

  然而,人們也注意到,在現實生活中,不少建築品質沒有任何問題,卻也難逃“短命”厄運。

  2006年,山東青島市青島大酒店被爆破拆除,這座建於上世紀80年代的酒店大樓主體全部使用鋼筋混凝土建成,連爆破公司經理都表示大樓“堅固得像碉堡一樣”,完全可以繼續使用。這樣的例子並不鮮見。

  “許多建築並不是因為品質問題而拆除,問題出在不理性、不科學的規劃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規劃是城市建設的龍頭,城市的建設和發展必須以科學的規劃來引領。而在制定了合理規劃之後,政府在實施和操作過程中的種種非理性行為,往往導致建築“短命”。

  在許多城市,“一屆政府一套城市規劃”的現象十分普遍。上述住建部人士表示,地方官員受錯誤的“政績觀”影響,往往拍腦袋、想當然地大搞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和脫離實際的“政績工程”。今天建,明天拆,重復建設,“這可以説是導致中國建築‘短命’的重要原因。規劃者和設計者如果眼光放遠一點,作出科學、合理的規劃、設計,就不至於導致如此多的‘短命’建築”。

  “讓城市有喘息的機會”

  實際上,建築的“短命”現象多年來一直受到人們關注,卻鮮有解決良方。怎樣才能延長建築的壽命?

  王建國指出,真正城市的內涵是慢慢發展成熟起來的,城市建設必須要有遠見,要按照理性、科學的方式進行城市規劃,綜合協調處理好全局利益與局部利益、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經濟利益與生態環境等各種關係。

  孫克放認為,應該從提高建築品質的角度延長建築壽命。如儘量減少人工施工,應用工業化、産業化的生産模式。據了解,目前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正在對制定中國的“百年建築標準”進行相關研究,以期為未來中國建築業發展提供可以借鑒的標準和經驗。

  同時,有專家認為,相關部門應該出臺並細化相關政策法規,嚴厲禁止沒有品質問題的建築提前被拆毀,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浪費。同時,也應該對那些因品質問題“短命”的建築的相關責任人“秋後”算賬,依法追究責任,使品質至上的觀念深入人心。

  王建國表示,中國作為當前世界上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在經濟建設如火如荼的背後,城鎮化發展速度與發展品質失衡的矛盾亦逐步凸顯。無論是從技術上提高住宅品質,還是從政策上完善房屋維護的相關保障機制,都必須摒棄過去錯誤的發展思路。“要按照科學、合理、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引領城市發展的腳步,讓城市有喘息的機會!”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