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房抗通脹是對失衡經濟的最大諷刺

時間:2010-03-26 13:28   來源:經濟參考報

  國土部剛剛叫停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讓,任志強就放言房子最抗通脹,隨後經濟學家張五常也在部落格中説到,投資房産是最好的投資方式。從現實角度看,二人説的都正確,商品房市場化11年的發展狀況也充分證明了這些。然而如果任由這種趨勢發展,房地産熱導致的結構失衡問題就會越來越嚴重,經濟平穩向好發展的預期可能就會喪失,畢竟房子的最終價值與用途在於其居住屬性,它並不是黃金和鑽石,可以以收藏的方式增值。

  説房産抗通脹適合投資的根源在於11年來房産價值始終處於上升通道,非但沒有落後於貨幣化,反而其價值一直在高於貨幣貶值速度增長,這是投機需求能在房地産中大賺特賺的主要原因,造成房産具有投機屬性的主要原因則要歸於供小于求的供需格局,關鍵問題在土地資源的稀缺性,這個稀缺性並不是土地資源局限性,而是國土部土地規劃的滯後性。從最近10年全國土地供應數據看,市場需求遠大於計劃供給,這個現象在最近三到五年尤為突出,同時房價也隨著土地供應量不足而逐漸攀高,從而在高房價的巨大利潤下推動土地升值,形成房地價互推的局面。

  當然在房價預期中有投機因素的支撐,這與政策刺激房地産有關,更與經濟結構失衡有關。改革開放前20多年中,拉動經濟最大的依賴是出口,經濟增長享受的是人口紅利,所以截止到2007年末,我國出口總量所佔G D P的比重高達60%多,隨著對人口紅利的過度依賴,消費卻由改革開放前的53%,下降到2009年的39%,造成內需市場萎縮的現象,消費下降制約經濟均衡發展,最近10年開始依賴投資來拉動城市建設與産業升級,而自從2003年房地産被作為支柱産業後,地方政府得到了分稅制後最大的財政來源,逐漸對土地財政過度依賴,導致財政投資方向都圍繞土地收益的建設而實施,最終財政投資偏斜嚴重,又不得不繼續過度依賴土地財政,形成惡性迴圈。

  資本與民間遊資衝入房地産後,投機需求的放大加上剛性需求的存在,兩大需求在土地供給不足導致商品房市場供給匱乏的情況下,必然推動房價上漲,在這樣的供需格局下,政府每年向市場投放過多貨幣又導致貨幣以每年10%至少20%的速度貶值,房産自然就會成為最佳投資産品,也是當之無愧最具保值可以抵抗通脹的資産。

  但是,這樣的趨勢只能造成資本不斷向房地産滲透,民間遊資與海外熱錢不斷向房地産涌入,最終實體産業得不到資金推動發展,出口目前所面臨的貿易戰爭又足以致命,即使政府以加大國際採購的條件來交換出口額,也依舊需要加大出口退稅來拉動出口解決就業,每人平均收入難以提升,傳導成消費率的下降,形成惡性迴圈。最終在房地産一頭獨大,房價不斷上漲,而土地使用年限僅為40至70年,建築物壽命僅為40年左右的情況下,在剛性需求者收入低下、購買力不足的情況下,導致房地産脫離居住屬性,成為投機需求衍生品,催生房地産泡沫。一旦經濟結構問題再度嚴重,剛性需求徹底被排斥到市場之外,投機需求就將被死死套牢,而房地産業所佔的近20萬億銀行貸款就會迅速致使銀行業資不抵債,巨大的金融風險隱患已經形成,如不能儘快解決這些問題,絞死中國經濟的就註定會是房地産業。(韓令國)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