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關鍵不在退出而在公平競爭

時間:2010-03-04 08:43   來源:中國青年報

  全國政協十一屆三次會議發言人趙啟正在3月2日舉行的首場新聞發佈會上,以一組翔實的數據證明,近一時期出現的有關“國進民退”的質疑是不可靠的。數據表明,去年全年,從工業增加值、總資産和從業人數等各個方面來看,民營企業的增長幅度都比國有企業大得多,在最重要的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方面,民營企業都保持了一定的增長,而國有企業反而出現了下降。

  關於國有企業在經濟領域的定位,一直是個爭論不休的話題。其實,對於一個成熟的市場經濟體來説,並不存在水火不相容的“國退民進”或“國進民退”。由於我國曾經長期實行計劃經濟,國有經濟佔了主導地位,既阻礙了其他經濟形式的發展,也妨礙了政府職能的正常行使。因此,在一個時期強調“國退民進”,是有其必要性的。但是,既然我們承認國企作為一種企業形式有其存在的權利,那麼就必須承認它隨市場動態而出現的變化,這種變化包括在一個特定的時期,國企數量的減少和增加。那種將某一個時期國企增加了在某一個行業影響力的現象評判為“國進民退”,認為是在開倒車,其實是“主題先行”,並不完全符合市場經濟的運作特點。

  只是,為什麼國企在輿論那裏時常得不到正面評價,甚至一旦其影響力稍有強化,就被指為“國進民退”呢?主要的問題還是在於國企改革不夠徹底,它在經濟運作中可以輕易地得到政府行政力量的保護,這種特權顯然是民營企業所望塵莫及的。按理來説,政府作為全民授權的國家事務管理者,必須致力於為各類企業搭建一個公平展開市場競爭的平臺,但是國企的存在卻使政府不由自主地成為其堅強後盾,利用行政權力為其開拓市場,從而對其他類型企業形成了擠壓。很顯然,改革就是要破除政府與國企之間的這種關係。近年來,國企在交通運輸、能源等行業形成了牢不可破的壟斷地位,但它們這種地位的取得並不是依靠市場競爭得來的,而由於市場競爭不足或者根本沒有,導致市場發展不充分,民眾作為被迫的消費者,其利益無從得到保障。

  今年2月初,國資委主任李榮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對於國企未來的發展方向,還要繼續調整結構。一方面,國企自身要有活力,國家要你控制的領域要控制住,而且影響力還要增加;另一方面就是理清國企主業,市場已經很成熟的領域,國企必須退出。但是,如果沒有建立起各種類型企業公平競爭的制度,國有企業可以憑藉政府保護獨步天下,那麼我們就有理由懷疑,凡是國企退出的行業,因為市場競爭充分,其利潤已經很低下。只是其他類型企業退無可退而只能繼續留在市場,國企則可以在政府的保護下輕鬆退出。而那些仍然由國企控制著的領域,由於其利用政府的行政權力排除了競爭對手,因此利潤豐厚。近幾年不斷傳出一些國企壟斷行業的員工享受高額福利,使在金融危機之下承受著收入縮減的社會民眾産生了極大的心理不平衡,其原因正是在這裡。

  趙啟正説,判斷經濟形勢的依據,不能用“國進”或“民進”、“國退”或“民退”的尺子去衡量,這並不能反映中國經濟的狀態,“因為不同行業、不同年頭可能有不同的變化。”這些話非常正確。對於一個時期國企數量的增加或者減少,我們本不應該特別重視,重要的是能夠切實建立起公平競爭的舞臺,讓國企失去行政權力的保護傘,與其他類型企業在同一個平臺上展開競爭。(周俊生)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