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俞越:中國經濟仍需華麗轉身

時間:2010-02-10 10:0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中國經濟統計彰顯內生活力

  ●經濟刺激政策加劇結構失衡

  ●天量信貸投放凸顯通脹隱憂

  ●經濟結構改變需要統籌規劃

  2009年,中國GDP同比增長8.7%,“保8”任務順利完成,數字也彰顯了金融危機襲來後中國經濟的內生活力。同時,去年12月份中國製造業PMI指數為56.6%,為20個月來的新高,並且PMI指數已經連續10個月保持在50%以上,顯示出中國經濟企穩回升態勢已基本穩固。然而,著眼于未來,我們亦不能忽視經濟發展中的結構性問題,中國經濟增長路徑也顯示出諸多不合理之處,結構失衡和通脹隱憂將在今後一段時期內困擾中國經濟的發展。

  長期以來,中國經濟的結構失衡一直存在,而2008年末開始實施的4萬億元經濟刺激計劃進一步加劇了結構的失衡。從經濟結構來看,投資獨大的局面依然沒有改變。去年以來,隨著全年累計9.59萬億元的鉅額信貸大量投向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拉動的局面被演繹到了極致。去年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224846億元,佔GDP比重達67%,而其30.1%的同比增長率也遠遠高於GDP的增速。在此意義上,與調結構的初衷漸行漸遠。

  從産業結構來看,2008年末第三産業佔GDP的比重為41.8%,遠低於發達國家和一些發展中國家。2009年以來,隨著工業企業新項目的陸續開工和“鐵公機”等基建項目的實施,第三産業佔比將呈下降的趨勢。根據統計數據,第三産業同比增長8.9%,落後於第二産業9.5%的增速。可以預見的是,産業結構的不合理將影響産業協同效應的發揮,從而制約中國經濟持續穩定的增長。

  去年全年累計新增貸款9.59萬億元,將近是2008年新增貸款額的一倍。天量的信貸投放是金融危機來臨時所採取的一劑急方,為“保8”成功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與此同時,鉅額信貸的負面作用也相當顯著,一是難以優化信貸結構,確保資金流向最有效率的項目或者産業,從而可能加劇中國經濟的結構失衡;二是增添信貸決策和風險管理難度,增添信貸決策失誤和資産品質惡化風險,從而為銀行體系的中期穩健造成隱憂。這種信貸速度持續下去,將導致信貸資産品質下降,指標變壞;三是充裕的流動性助推了資産價格,加大了通脹的隱憂。

  天量信貸不斷助推“房價漲—地價漲—房價漲”的迴圈,造就了去年樓市的火熱。儘管房價不計入CPI指數範疇,但是以房價為代表的資産價格的上升最終將傳導至CPI已經成為理論共識,因此當前房價的高企凸顯了通脹的隱憂。

  作為通貨膨脹率最直接的測度,CPI指數在去年12月同比上升1.9%,呈現加速上升的趨勢。儘管去年全年累計同比下降0.7%,但是低基數及隨經濟復蘇而逐漸旺盛的需求將進一步加快CPI的上升趨勢。另一方面,從成本的角度來看,原油已經上升至80美元/桶左右,國際和國內的大宗商品價格逐步上升,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風險正在加大。體現在PPI上,去年12月同比上升1.7%,為年內首次轉正。可以確定的是,PPI同比上升的趨勢將得以延續,並將最終傳遞至CPI,對通脹構成壓力。

  2010年將是中國經濟最複雜的一年。投資對經濟的邊際貢獻已經降低,依託出口來消化過剩産能的模式也難以為繼,如何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需要政府的大智慧。調結構的背景下,擴大內需,尤其是消費需求成為了中國經濟的必由之路。

  在貨幣政策動態調整的同時,何時並且如何淡出財政刺激政策也同樣考驗政府的智慧。凱恩斯式的宏觀調控更適用於危機來臨之時,而在復蘇之路上更多需要依託市場的力量來釋放經濟的內生動力,使經濟恢復到長期增長的路徑上。在此意義上,應充分發揮民營企業的活力,激活私人部門的投資,從而實現經濟的發展平穩接力。

  2010年是制定“十二五”規劃的關鍵一年,我們認為,中國經濟結構的改變需要綜合統籌制定一系列的規劃。鼓勵民營經濟發展,推進城鎮化進程,落實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的改革,是其中的必然舉措。面向未來,中國經濟需要華麗轉身以保證健康持續的發展。

  (作者為北京工商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所長、教授)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