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全球金融改革的中國戰略思路

時間:2010-02-09 14:44   來源:《瞭望新聞週刊》

  借目前國際金融體系深刻變化,中國應為推動全球金融話語權更公平調整,主動發揮作用

  本輪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和蔓延,充分暴露了現行國際金融體系的諸多缺陷與弊端,同時也強有力地表明瞭國際金融體系改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在2008年11月15日美國華盛頓召開的G20領導人第一次金融峰會上,胡錦濤主席闡述了中國關於改革國際金融體系的目標和原則的基本主張:國際金融體系改革的目標是“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國際金融新秩序”;而為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堅持“全面性、均衡性、漸進性、實效性”的四項基本原則。

  這是中國在世界經濟、國際金融領域就國際金融體系改革的目標和基本原則問題提出的全面而系統的創新性主張。改革國際金融體系的四項基本原則具有深刻的內涵,與改革的目標也是內在統一和互相促進的:

  “全面性”強調的是要進行總體設計,既要完善國際金融體系、貨幣體系、金融組織,又要完善國際金融規則和程式,既要反映金融監管的普遍規律和原則,又要考慮不同經濟體的發展階段和特徵;“均衡性”就是要注重統籌兼顧,平衡體現各方利益,形成各方更廣泛有效參與的決策和管理機制,尤其要體現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利益;“漸進性”強調改革要循序漸進,在保持國際金融市場穩定的前提下,先易後難,分階段實施,通過持續不斷的努力最終達到改革目標;“實效性”要求講求效果,所有改革舉措都應該有利於維護國際金融穩定、促進世界經濟發展,有利於增進世界各國人民的福祉。

  中國參與改革國際金融體系的基本內容,主要包括:提升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其中的話語權;應賦予國際金融機構更多的監管職能,加強對儲備貨幣發行國的監督;穩步推進國際貨幣體系的多元化,加強區域性的貨幣合作。根據上述中國關於改革國際金融體系的目標、基本原則和基本內容,考慮到國際金融體系改革的複雜性和長期性,我們認為在未來改革國際金融體系的過程中,中國應當首先重點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