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亟須制定大宗商品國際戰略

時間:2010-02-10 09:39   來源:經濟參考報

  中國亟須制定大宗商品國際戰略

  從消費大國到定價中心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2010年第一次資訊發佈會2月9日召開,焦點再次集中到鐵礦石話題。中鋼協舉出了這樣一組數據:2009年進口鐵礦石62777.92萬噸,比上年同期增加18412.18萬噸,增長41.5%。由於無法掌握“定價權”,這樣旺盛的“中國需求”帶來的是不斷高漲的礦石價格和企業高額成本的無奈。

  實際上,多數大宗商品都在上演著像鐵礦石一樣的尷尬。業內分析人士近日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判斷,金屬、農産品、原油等價格很可能在充裕市場流動性的推動下保持逐步抬升的走勢。

  由於未掌握“定價權”,在全球貿易中大多數中國企業只能被動地接受價格。對此,專家建議應逐漸形成中國的世界定價中心,進而掌握大宗商品交易的國際定價權,讓“中國因素”真正成為提升我國經濟品質和維護經濟安全的保護傘。

  聚焦 1 中國是大宗商品消費大國卻沒有定價主導權

  業內普遍認為,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必然會對大宗商品的價格産生重要影響。“尤其是在能源和以鐵礦石為代表的原材料上,中國需求因素更是成為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重要推動力。”銀河期貨總經理姚廣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介紹。

  不過,成為消費大國,並不意味著在定價的過程中擁有主導權;相反,自進入21世紀以來,國際大宗商品市場漸漸出現了“中國買什麼,國際市場就漲什麼;中國賣什麼,國際市場就跌什麼”的怪現象,中國人做生意似乎只有任人宰割的份兒。

  “且不提2004年著名的大豆風波,也不論我們每年被動接受三大鐵礦石生産商與日本、韓國談判達成的價格,以稀土為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稀土出口國,從1990年到2007年,中國稀土的出口量增長了近10倍,然而,令人難以置信的是,目前出口的平均價格卻被壓低到當初價格的64%。再以有色金屬行業為例,2009年以來,銅、鋅的期貨價格上漲幅度在100%至200%之間,而鋁期貨價格上漲幅度只有25%左右,鋼材的水準甚至與上世紀90年代末差不多。”賽迪顧問高級諮詢師秦海林博士向《經濟參考報》記者解釋道,銅和鋅都是中國需要大量進口的,而鋁與鋼材則是中國盛産的。也就是説,中國需大量進口的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幅度遠遠高於中國可以自給自足的大宗商品。

  究其原因,主要是現在大宗商品的定價權都集中在歐美國家手中。據了解,目前全球已經形成了以CBOT(芝加哥期貨交易所)農産品、LME(倫敦金屬交易所)有色金屬和NYMEX(紐約商業交易所)能源為主的幾大商品定價中心,它們決定著世界上主要大宗商品的交易價格。

  秦海林認為,這種定價機制讓我國蒙受了巨大的經濟損失,並已成為中國貿易逆差逐年加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只有建立中國的國際定價中心,才能奪取國際定價權,才能切實保護中國的經濟利益。”

  聚焦 2 “中國購買資源應該是一件非常隱蔽的事情”

  “巨大的經濟總量使中國期貨市場有條件成為世界性商品價格形成中心。”中國期貨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李強在第二屆期貨高管年會上曾如此表示。

  其實,近年來,隨著我國期貨市場的發展,一些品種的價格正在逐漸成為國際性的價格,以當前有色金屬産品為例,上海的銅和鋁的價格都有一定的獨立行情,也對LME産生相當的牽引力,我國的橡膠品種所形成的價格不僅僅被國內的廠商作為定價的基礎,也成為東南亞橡膠生産經營企業定價的基礎。

  但是,我國還難以掌握大宗商品定價的話語權。首先,與國外相比,我國目前期貨交易市場的發展還遠遠不夠。“提高定價話語權的根本方式是大力發展中國的商品期貨市場,引導和鼓勵産業企業參與期貨交易。”姚廣表示,可以通過豐富期貨市場的品種,建立與國際期貨市場完全對應的期貨品種。另外,通過加強期貨市場管理相關規範的制定,在完善對期貨市場管理的同時,讓更多國內企業通過期貨市場來發現價格、規避風險是提高我國在大宗商品領域國際議價能力的首要條件。

  其次,讓中國成為定價中心還有一個條件,就是人民幣必須是國際貨幣。“我國當前人民幣還不能自由兌換,幾大交易所的報價還是人民幣報價,這樣直接影響到報價的權威性和影響輻射力,進而影響到世界商品定價權的形成。”中國農業大學期貨與金融衍生品研究中心主任常清説。

  “此外,我國國內行業集中度低、企業談判能力弱也是造成議價能力低的一個重要原因。”姚廣認為,雖然我國對原油、鐵礦石、銅、大豆等初級産品的進口需求總量很大,但貿易主體過多,平均規模較小,行業集中度較低,很難形成合力。而談判的外方,産業集中度高,以鐵礦石為例,全球鐵礦石貿易主要集中在力拓、必和必拓與淡水河谷三個主要跨國集團,談判力量的對比優劣立現。因此,中國企業必須加速進行産業整合,提高産業集中度,轉換經濟增長方式,才能逐步在大宗商品國際貿易定價中取得優勢。

  最後,專家強調,目前中國在大宗商品的談判中,還有一個很大的問題亟須解決,那就是中方的意向常常暴露在商家尤其是國際炒家的眼下,兩者之間資訊不對稱。“我們不了解他們的機制和資訊,他們對我們卻是一清二楚。”秦海林説。

  2004年的大豆風波即是如此,當年,在得知中國大豆採購代表團即將前往美國採購250萬噸大豆後,國際炒家聯手將CBOT大豆期貨價格從220美元/噸力推到391美元/噸;但合同簽署完畢後,期價最高下跌了125美元/噸,最終造成了國內一半大豆壓榨企業的倒閉。

  2005年,中國國家電網公司公佈即將投資1070億元進行電網建設與改造的消息,隨即拉動銅價創下16年新高(中國電力行業的銅用量佔國內銅用量的大約55%)。

  2009年,在我國政府四萬億元經濟刺激計劃與“保八”目標提出後,原油、有色金屬、鐵礦石、大豆等大宗商品價格一改2008年的低迷走勢不斷推高。數據顯示,自2009年以來,紐約黃金、倫敦金屬期貨市場的銅、鎳、鋅等,相對於半年前價格已暴漲1到2倍。

  對此,專家認為,中國應該考慮政府行為對價格的影響。“我們利用期貨市場操作,購買資源的意向完全沒有必要讓他們知道。中國購買資源應該是一件非常隱蔽的事情,應該通過一個不引人注意的渠道、通過分散的方式建倉。”秦海林説。

  聚焦 3 三大舉措提升中國定價能力

  最近,在國際大宗商品金融屬性進一步凸顯的同時,國內對中國需要儘快從大宗商品消費大國走向定價中心的呼聲漸起。

  業內人士認為,改革大宗商品流通體制,加快發展我國的期貨市場,增強我國對大宗商品定價的“發言權”,力爭使我國成為某些大宗進口商品的全球定價中心,是一個重要的戰略性問題。

  “首先,目前一個重要的問題是,大宗商品流通體制的決策機制老化,風險管理體制已嚴重不適應國際市場瞬息萬變的考驗。”國家發改委經貿司有關人士表示。

  據了解,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稀土就被列為我國保護性開採的特定礦種,還設立了國家稀土辦公室。但是,實際情況是稀土的採礦權歸國土資源部管理,而出口配額歸屬於商務部,部門銜接的不順暢造成了管理上存在很大漏洞。另外,配額發放的傾斜和局部不公,加上個別地方亂採濫挖,使得中國雖是世界稀土供應的壟斷者,卻在國際市場定價問題上失語。

  中國期貨業協會有關研究報告認為,目前需要大力推進我國大宗商品的流通體制市場化改革,打破流通行業的行政壟斷,鼓勵市場競爭,儘快形成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以增強企業市場意識、風險意識和服務意識。儘量減少行政干預,逐步讓大宗商品的價格由市場特別是期貨市場來形成,進出口決策由企業根據市場行情靈活決定。

  許多市場機構建議,財政部、國家外匯管理局、商務部等有關部門應該成立專門協調機構,加強對大宗商品國際採購的宏觀指導。要協調好國內各大進口商的關係,形成利益共同體,通過聯手採購影響和壓低國際價格,使得我國獲得與進口需求相匹配的國際價格的參與權重。

  第二,市場機構認為,在目前三大期貨交易所發展的基礎上,我國應儘快建立和完善各類大宗商品的期貨交易市場,發展避險工具,通過遠期合同化解價格風險。要儘快把期貨品種上市審批制改為備案制,理順期貨品種上市程式,適度擴大期貨公司的業務範圍,使期貨市場能根據市場需要及時推出有利於維護我國經濟利益的石油、鐵礦砂、鋼材、農産品等大宗期貨品種,並適時推出國債、外匯等金融期貨品種,有效規避國際市場風險。

  中信證券認為,應逐步推出國債等利率期貨,離岸外匯衍生品交易等。並鼓勵外匯管理局、商業銀行、企業積極參與國內外金融衍生品市場,相互合作,規避在國際貿易與國際投資中面臨的利率與匯率風險,提高我國在國際市場上的綜合競爭力。

  此外,創設現代交易平臺也是增強我國大宗商品定價能力的必要條件。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我國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平臺的交易額已達5萬億元以上,目前國內有近兩百家此類平臺。

  北京工商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所長胡俞越也指出,目前國內此類平臺存在盲目複製和攀比發展的風險,違規炒作和過度投機的市場風險,交易資金的安全性風險,交易制度不規範的風險,實物商品存儲安全性風險等問題。他建議,有關部門應儘快制定出臺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的管理辦法,以防範上述風險。

  商務部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主任劉俊生表示,將探索網際網路與物聯網相結合在大宗商品交易領域的應用,促進現貨交易競買競賣、期貨交易誠信交易、物流追蹤結算相結合,綜合性電子交易體系的發展,推進我國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的發展。(記者 方家喜 陳聖莉/報道)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