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新育:中國給世界帶來更多機會

時間:2010-01-14 15:01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中國成為世界頭號出口大國

  ●危機中經濟表現在全球最佳

  ●先進製造業還會向中國轉移

  ●中國出口增長創造新的市場

  從目前的統計數據看,中國超越德國成為世界頭號出口大國已成定局。

  自2009年4月以來,中國每個月的出口額都超過了德國,1—10月中國海關統計出口額達到9574億美元,而全球貿易資訊服務公司公佈的德國同期出口額為9177億美元。連同中國國內生産總值(GDP)即將趕超日本躍居世界第二的熱議,世界再次感受到了中國“趕超”的腳步。

  中國出口超越德國的基礎主要在於以下方面:不斷深化擴散的工業化進程;超過德國10多倍的巨大人口規模且人口紅利仍未耗盡,因為這意味著更龐大的生産和銷售規模以及在全球市場競爭中更顯著的規模經濟和範圍經濟效應;人口眾多和區域發展不平衡使得中國産業高度多樣化,其中很多産業具備國際競爭力。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中國的經濟表現在全球大國中最佳,宏觀經濟穩定性最好,這意味著中國出口企業享受到了比競爭對手更穩定的環境。與此同時,由於危機中投資品和奢侈品需求首當其衝遭到削減,生産多樣化的中國的外部需求總體所受削弱較輕,而以投資品見長的德國出口則遭受更大的需求萎縮衝擊。

  由於上述基本面因素,這場危機在總體上還將加快部分先進製造業産能向中國轉移的進程,從而形成中國出口第一大國的穩固、可持續的基礎。危機將激化價格競爭,原來集中于發達國家的先進製造業不得不加快向發展中國家轉移。中國在基礎設施、配套産業、勞動力素質和數量、公共服務等方面具備較大優勢,先進製造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首選仍是中國。

  買方的購買力取決於賣掉産品取得收入的多少。同理,在全球市場體系中,一國進口能力取決於出口能力。中國出口的增長更意味著新的市場和機會,中國給世界帶來更多機會。

  至於中國的貿易順差和鉅額外匯儲備問題,我們應當看到,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發展進程中陷入國際收支危機的風險相當高,經濟高速增長、發展前景廣為看好的發展中國家發生國際收支危機的頻率更高於其他發展中國家。這一方面是由於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貨幣體系中處於被動的邊緣地位,且資本積累不足。另一方面則是由於其他條件不變,一國經濟增長速度越高,對進口資本品等的需求通常增長越快,導致其經常項目收支惡化。因此,貿易順差和鉅額外匯儲備風險是我國在趕超過程中不得不付出的代價,這種格局是我們無法規避的次優選擇。

  中國出口的高速增長還伴隨著國際貿易爭端的增加。從遭受反傾銷、反補貼等措施的次數和影響金額來看,中國已經連續10多年成為世界貿易保護主義的最大受害者。貿易爭端源於中國産業和出口增長快於世界平均水準,是中國經濟發展的表現。貿易爭端影響的出口總額合計只佔中國出口總額的1%左右。指望沒有爭端是不現實的,在化解爭端中實現成長目標更切合實際。 (梅新育 作者為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員)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