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貿應實現從“量”到“質”的轉變

時間:2010-01-13 10:28   來源:經濟參考報

  2010年1月10日,海關總署公佈了一組遠超人們預期的數據:2009年中國外貿進出口總值22072.7億美元,其中出口12016.7億美元,進口10056億美元。根據德國批發和外貿協會的估算,德國2009年出口總值為11700億美元。也就是説,中國終於坐上了全球出口第一的交椅,而這把交椅在過去的連續六年裏一直被德國佔據。

  事實上,這個“第一”早就在人們的意料中,因為在過去的10年裏,中國正常情況下每年出口增幅都會超過20%。三年前,德國出口商協會就曾做出2009年中國將坐上“頭把交椅”的預言。

  在國內眾多的相關評論中,我們更多看到的是“謹慎對待”、“是大國還不是強國”、“警惕貿易保護”等字眼。的確,對待這個“第一”,在欣喜之餘,也許更應該反思一下,我們最終想要的結果,是否僅僅就是一個好看的數據。

  和大多數的發展中國家一樣,中國在經濟發展中採取了出口導向型戰略,多年來一直保持高速增長的出口成為支撐中國經濟高速發展最強勁的一駕“馬車”,也為中國從一窮二白到逐漸建立起自己的工業基礎提供了資本和技術要素的支援。

  我們不能否認出口的貢獻,但是也要時刻銘記:中國的出口至今仍以中低端勞動密集型以及中端資本技術密集型的中間産品為主,實質上主要供給給西方的是廉價生活必需品和初級工業機電製成品。在全球産業鏈上,中國參與的是低利潤的加工製造環節,鉅額出口數據的背後是僅僅分得微利的尷尬事實以及能源高消耗、環境高污染的代價。

  我們以中國、日韓、美國為例,假設一個簡化的加工貿易模型。日韓從美國引進一項高新技術或是創意設計,據此設計出實體産品,然後再向跨國公司在華投資企業下訂單,中國的勞動力大批量製造生産,然後再將這些産品出口到美國。表面上看,中國是美國的貿易逆差國,這批産品的出口價格也被統計進中國的出口值中,但是實際上呢?中國能夠得到的僅是可能尚不足出口總值十分之一的加工費用罷了。

  此外,中國的貿易數據並未包括服務出口,而它恰恰是中國相比起發達國家的弱項。來自商務部的最新數據顯示,2009年上半年,我國服務貿易逆差額為167.4億美元,同比增長4.3倍。而實際上,服務領域的資本密集度往往非常高,創造就業的效應也遠遠超過製造業出口。

  再回顧2009年全年,中國被反傾銷、反補貼、特保案一再折磨,成為全球遭受貿易摩擦最多的“重災區”。這和中國國內某些産業的産能過剩以及中國的出口結構不無關係。因為産能過剩、因為出口以低端勞動密集型産品為主,所以不可避免會陷入“價格戰”的泥潭,再加上發達國家並不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使得中國企業一再被反傾銷調查。

  出口領域貿易摩擦頻發,與此同時,在進口領域國際市場上大宗原材料止跌反彈漲價不斷,在此過程中,中國出口獲取的利潤被一再攤薄。12016.7億美元的出口就在兩端擠壓的背景下産生,單位産出付出的資源消耗之大可想而知。

  每個人都知道,下一階段中國經濟的重中之重就是結構調整,在結構調整中實現産業升級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中國的外貿結構也應有所調整:在限制“兩高一資”産品出口的同時,擴大高附加值産品和服務的出口,實現從“量”到“質”的轉變。(孫韶華)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