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中國當上出口冠軍更是眾矢之的

時間:2010-01-04 09:16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中國出口貿易政策的趨向應以國內經濟發展要求為基礎,通過經濟增長方式新的轉型以及具體的實施政策,這樣更有益於經濟增長數量和品質的協調、出口和內需兩個市場的協調。進一步推斷,世界出口冠軍稱號不應成為中國刻意追求的目標。相反,假如中國內需規模成了“世界冠軍”,這樣,不僅能夠擺脫更多的貿易制裁,還能讓本國人民舒適地消費外貿逆差

  近兩年來,中國成為世界出口冠軍的預言一直不斷,一些機構也將中國和德國雙方的出口總額數據對比由12個月改為6個月進行一次,但每次都是德國險勝。例如2008年,中國出口總額為1.428萬億美元,而德國則以1.465萬億美元的總額略微領先。今年的情況卻有所不同,上半年,中國已超過德國,而從商務部官員的預測看,2009年中國獲得世界出口冠軍已是板上釘釘的事。

  中國當了出口冠軍,的確是可喜可賀的成就,用國際貿易的桂冠將首次真正易主——從發達國家轉移到發展中國家頭上。這個現象是劃時代的命題:它預示著全球經濟秩序新變革的開端。然而,讓人擔憂的是,中國成為世界出口冠軍後,將成為眾矢之的,進而背上處理貿易關係的更重包袱。

  未來“出口冠軍”這個稱號,可能會出現在許多中國産品輸入國的貿易報告和立法議案中,成為對華抵制措施的注腳。據倫敦經濟中心的數據,除已對華實施的貿易保護措施外,目前各國政府正在計劃、或準備實施的貿易保護措施有134項,其中77項針對中國。

  商務部的統計顯示,今年1至9月共有17個國家和地區對中國發起79起貿易救濟調查,涉案金額突破百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6.2%和121.2%。

  實際上,中國已成為全球貿易保護主義的最大受害者。這與中國目前是貿易大國,但卻不是貿易強國的地位有關。

  大則説明貿易衝突面會比其他國家要多;而不強,則説明中國在貿易摩擦中,處於弱勢地位。也就是説,他國若要對中國施行貿易保護主義,其成本比較低,而中國採取貿易報復的能力也不足威懾對方。

  如果某國對中國産品實行貿易制裁,限制中國産品進口,可以很快在其他國家找到替代中國的産品;如果中國的成本優勢削弱,投資者可以迅速轉移投資,撤離中國市場,在其他低成本地區生産。這樣,使用貿易救濟措施、制裁中國出口産品的成本和代價較低,一旦某些國家出於打壓中國,或者其國內政治的需要,就容易濫用貿易救濟措施。

  中國擁有新興國家中最完備的“世界工廠”體系,但出口近六成來自外資企業,而高技術出口則有八成五來自外資企業。在國際分工中,中國仍未擺脫“比較優勢陷阱”。而且,中國出口“質”的提升絕非朝夕之功,以産品互補性為根基的世界貿易生態轉變需要時間。短期內,當出口産品結構與發達國家開始趨同時,中國還要為國內就業空間的轉移和國外更多的貿易摩擦做好兩手準備。

  反觀德國,它自2003年從美國接過冠軍的接力棒後,連續5年保持世界出口冠軍的稱號,其意義不僅在於為德國國內解決了多少就業問題,而且在於有多少德國創造的品牌和技術價值對外輸出。與中國不同的是,由於德國以出口高端産品為主,質優價高,具有自己的品牌和技術,因此別人很難替代,遭遇其他國家的反傾銷、反補貼不多,貿易摩擦的可能性也較低。

  德國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在當前國際貿易格局發生深刻變化的情況下,中國對出口貿易政策和長期的出口導向型經濟增長方式有必要進行較大調整。有專家建議,中國應將變“獎出限入”為“獎入限出”,以推進國內貿易政策轉向中性。這一政策的內涵是,既不擴大出口也不鼓勵進口。

  按照這樣的政策,過分鼓勵出口或者過分限制進口都是不妥的,國家不應該給進出口出臺扶持、限制的政策。

  從這個意義上説,中國出口貿易政策的趨向應以國內經濟發展要求為基礎,通過經濟增長方式新的轉型以及具體的實施政策,這樣更有益於經濟增長數量和品質的協調、出口和內需兩個市場的協調。進一步推斷,世界出口冠軍稱號不應成為中國刻意追求的目標。相反,假如中國內需規模成了“世界冠軍”,這樣,不僅能夠擺脫更多的貿易制裁,還能讓本國人民舒適地消費外貿逆差。(邱林)

編輯:楊麗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