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拜之鑒:畸形繁榮如空中樓閣

時間:2009-11-30 08:37   來源:廣州日報

  缺乏實體經濟這一真正“堅實的基礎”,即便僥倖“躥紅”,也會時刻處於搖搖欲墜風險之下。任何時髦的高端服務業,都不能放棄必要的“低端”産業形態的支撐而單兵突進。

  這幾天,迪拜政府宣佈將推遲償還近600億美元主權債務的消息,在全球範圍內引發了一場信心危機,導致全球股市重挫。不論本週一股市走向如何,這場“突如其來”的危機,讓人們不得不對一度被頂禮膜拜的“迪拜模式”進行一次深刻反思。

  迪拜危機的前因後果,用一句話簡單歸納:一個靠借債吹大的泡泡開始面臨破滅之虞。從“富得流油”到“負債纍纍”,從“暴發楷模”到“反面教材”,從“中東華爾街”到“信用不及冰島”……發生在遙遠迪拜的這個戲劇性情節,讓很多一度高呼“學習迪拜發展模式”的國人,一下子語塞。

  透視迪拜近些年的崛起,離不開這樣幾個關鍵詞:負債投資、過度超前、産業失調……本來,“借雞生蛋”,也算一條捷徑;眼光超前,並非絕對不妥;重點開發具有比較優勢的産業,亦是一條常見的成功經驗。問題就在於,當這一切關鍵詞都集中在某一個國家和城市身上時,這种經濟模式就是病態的,它既嚴重透支政府信用而埋下隱患,更像一棵樹冠碩大、花果壓枝卻根莖孱弱的植物,一旦身處風雨飄搖之際,便會讓人擔心其是否根基穩固。

  通過“谷歌地球”軟體,我們俯視迪拜:那裏簡直就是一個巨型的工地,不僅吊塔林立、建了一半的樓宇高聳入雲,在它的海上,更躺著堪稱世界奇觀的棕櫚島、世界地圖島巨型半拉子工程,迪拜人的天才暢想和無敵勇氣,令人稱奇。然而,今天的迪拜,這座依靠佔比達90%的外籍人口方能保持運轉和消費平衡的沙漠城市,很多外籍人士居住的區域早已是人去樓空,淪為“鬼城”;一度吸引各國遊客蜂擁而至的極盡奢華之度假場所,如今也是處處冬寒瑟瑟、遊客稀少……窺一斑而知全豹,迪拜經濟之脆弱,一覽無遺。

  客觀而言,這場爆發于中東的債務危機,也許是國際金融危機的滯後反應,是這場大海嘯在迪拜這個薄弱環節的第二輪發作。繁榮時期的迪拜,這種潛伏的危機被人為忽略;金融海嘯襲來時,由於政府投資的拉動效應,虛假繁榮得以勉強維持;而當世界經濟開始緩慢復蘇之際,迪拜卻再也“繃不住”、“掉鏈子”了。

  但無論如何,發展模式上的主觀偏頗不容忽視。審視這場迪拜債務危機,就不能忘記危機的始作俑者——迪拜世界集團。這個由迪拜公國政府控股的旗艦型“國企”,不僅充當著拿政府主權作抵押向全世界舉債融資的角色,更直接操辦了諸多國內重大“奇跡工程”,如世界首個七星級酒店帆船酒店、世界最高摩天大樓迪拜塔等。頗具諷刺意味的是,該集團的企業理念是“堅實的基礎、最佳的道德操守和誠信”。在商言商,道德評判暫且不去説它,但目前看來,“堅實的基礎”這一條是遠未達到的。正是因為它冒進、漂浮、奢侈的發展路徑,埋下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迪拜神話破滅之伏筆。

  曾被神化的“中東華爾街”,看來難有足夠的運氣逃過美國華爾街的覆轍。而它給我們最大的警示就在於:缺乏實體經濟這一真正“堅實的基礎”的支撐,而僅僅依靠走鋼絲式、空中樓閣式的畸形膨脹發展,即便僥倖“躥紅”,也會時刻處於搖搖欲墜風險之下。任何時髦的高端服務業,都不能放棄必要的“低端”産業形態的支撐而單兵突進。這是所有試圖以迪拜或拉斯維加斯為楷模者,必須警醒之處。

編輯:楊麗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