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權財權不對等成為“保民生”最大瓶頸

時間:2009-11-05 10:49   來源:半月談
   半月談記者在東部發達地區、東北老工業基地和西部貧困地區採訪時發現,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高度重視民生工作,成就巨大。與此同時,在“最後一公里”的關鍵環節上,基層縣鄉政權保民生事務繁重,歷史遺留問題眾多,但是上級政府“抽血”過度,加之難以留住屬地企業的賦稅,基層財政狀況惡化。這種事權、財權的不對等,已經成為基層保民生的最大瓶頸。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align=left border=0>
<TBODY>
<TR>
<TD></TD></TR></TBODY></TABLE>
<P>  <STRONG>一個煤礦大縣的“礦群矛盾”</STRONG></P>
<P>  位於西南地區的貴州省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近年來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的最大壓力來自“礦群矛盾”。威寧縣境內煤礦資源豐富,“老百姓可以説是坐在煤山上面”。但威寧縣的煤炭資源絕大多數由大型國有企業開採。</P>
<P>  在威寧縣,不少國有煤礦遺留下房屋開裂、地面沉降、水位下降等諸多問題,群眾意見很大。例如,木衝溝煤礦開採了將近50年,形成的地質災害導致有78戶當地農民需要搬遷,水位下降涉及上萬人。2007年6月26日,因為煤礦開採導致一起山體滑坡事件,地方上死了9個人,淹沒大量土地。但是,煤礦不認,縣裏只好請省地探局來做地質調查。礦上這才拿錢補償,直到現在補償還沒有結束。</P>
<P>  煤礦所在地的鎮子全鎮3.8萬人口,吃低保的貧困戶達到4000多人。去年鎮財政全口徑收入是1200萬,返還33萬,而鎮機關日常工作的行政經費一年要三四百萬。在當地,記者聽到不少幹部都在説,在計劃經濟時代,國家統一調配資源,大家都沒有意見;而在如今的市場經濟環境下,縣裏的群眾認為自己應該從地下的資源中得利,眼看國有大型煤礦大量開採優質煤,卻沒有給地方留下一分錢,老百姓還是那麼窮,心裏自然有芥蒂。</P>
<P>  <STRONG>一個老工業區的“國企包袱”</STRONG></P>
<P>  在東北某鋼廠所在城區,全區人口8萬人,其中鋼廠在職員工、離退休人員及家屬約6萬人,佔城區總人口約75%。</P>
<P>  目前,隨著國企改革的不斷深入和資源枯竭,一些由計劃經濟所帶來的歷史遺留問題集中暴露出來。特別是2001年和2004年,位於該區的省屬企業——煤礦和洗煤廠相繼破産,“甩”給地方上400多名下崗工人,區級財政壓力驟然增大。去年以來,在金融危機影響下,財政壓力有增無減。2008年,全區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人員佔非農人口的10%,享受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人員佔農村人口的8%,均高於全省、全國的平均水準。</P>
<P>  對於仍在生産經營的鋼廠,該區的幹部也是感情複雜。“鋼廠是省屬企業,財稅收入跟我們一點關係沒有,跟地方上沒有稅收分成,我們只有圍繞它搞一點‘圍鋼産業’,吃點湯湯水水。”區政府一位幹部説,“但是,它的城市建設在我這裡,退休職工養老、醫療保障等也要我們管,財政壓力很大。”</P>
<P>  對於上述情況,一些區政府和鄉鎮幹部認為,省屬國有企業運轉正常、能夠盈利的時候,財政收入全部收歸省裏,現在企業破産,卻讓地方政府“兜底”,既有困難也不公平。</P>
<P>  <STRONG>一個發達縣級市的“左支右絀”</STRONG></P>
<P>  位於長三角地區的浙江省樂清市是“溫州模式”的主要發祥地,也是一個工業重市、經濟強市和人口大市,2008年全市實現財政總收入54.62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5.07億元,全年民生支出為20.65億元。</P>
<P>  即使在這個經濟發達的縣級市,也出現了民生財政左支右絀的情況。一位熟悉情況的領導幹部對記者説:“目前困擾樂清解決民生的最突出問題就是錢不夠用,上級財政抽血抽得太厲害。樂清市53%的錢都上交了,只留下了不到一半的錢,只能通過土地出讓金給地方民生政策埋單。樂清土地資源稀缺,現在正在通過圍海造田新造耕地3萬畝,以此為地方發展創造後勁。現在基層政府要做什麼事情,都要去上級財政部門求財神,稱兄道弟,非常辛苦。”</P>
<P>  市財政局一位幹部説,2008年,樂清市有5.3萬名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入學,與樂清市普通居民一樣享受免費教育。現在,經常是一個打工者同時帶來兩三個孩子上學,教育壓力很大,但是必須頂住。</P>
<P>  目前全市的財力已經非常緊張,能把醫療支出保持在全省平均標準以上,已經非常不容易了。</P>
<P>  <STRONG>三大隱患亟待遏制</STRONG></P>
<P>  半月談記者調研發現,當前縣鄉政權保民生存在的困境,正在滋生三大隱患——從民生壓力到維穩壓力;從“吃飯財政”到“要飯財政”;從群眾抱怨到幹部抱怨。破除三大隱患,既要破除基層政權的“等靠要”思想,也要對現行財稅體制進行合理的調整。</P>
<P>  首先,民生壓力有轉化為維穩壓力的隱患。在一些地方,重大民生問題的久拖不決,已經對社會穩定形成較大壓力,不斷造成群眾集體訪和群體性事件。在貴州威寧縣,由於國有煤礦遺留下了房屋開裂、水位下降等諸多問題,卻沒有給地方上繳任何利潤、提供任何資金以解決問題,近年來,煤礦所在地群眾經常成百人地到鎮上、縣上、礦上反映問題,阻撓礦上正常生産。今年7月底,上百名群眾到煤礦把風機房堵住,煤礦一週沒法正常生産。</P>
<P>  其次,“吃飯財政”有轉化為“要飯財政”的隱患。在一些地方,用於民生的財政收入已經捉襟見肘,甚至舉債保民生。東北一位鎮黨委書記對記者説:“根據規定,地方政府財政收入要平衡,不能有赤字。但實際上,許多地方政府都是赤字預算,一些縣級政府已經負債十幾億、幾十億,領導就靠借債、貸款過日子。要飯財政不僅是飲鴆止渴,而且極大地破壞了基層財政的可持續性,也是滋生腐敗的溫床。”</P>
<P>  第三,群眾抱怨有轉化為幹部抱怨的隱患。在一些地方,基層幹部的抱怨集中在“上級政府出民生政策,基層政府出真金白銀”方面,所謂“上級請客,下級埋單”。面對嗷嗷待哺的民生和捉襟見肘的財政,許多幹部發出無奈的抱怨。</P>
<P>  抱怨歸抱怨,工作還得努力幹。在採訪中,縣鄉基層幹部普遍給記者留下了堅韌不拔、勇於任事的可貴精神,許多人大談工作困難但不談個人困難。在貴州威寧縣,縣委提倡的“7個不準”在幹部中深入人心,即:不準講沒錢幹工作;不準講沒人幹工作;不準講工作積極性不高;不準講晴天干雨天不幹;不準講白天干晚上不幹;不準講上班幹下班不幹;不準講平時幹週末不幹。</P>
編輯:楊麗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