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能源版圖生變:內蒙古取代山西煤炭霸主地位

時間:2009-05-08 15:57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國多年的“煤炭霸主”山西,因受金融危機、礦難和資源整合等眾多因素影響,一季度煤炭産量被內蒙古自治區接管霸主地位。

  據內蒙古自治區政府網站最新公佈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內蒙古自治區煤炭産量達到1.298億噸,同比增長接近三成,原煤産量和增速首次超越山西,居中國第一。相比之下,中國産煤第一大省山西一季度原煤産量只有1.08億噸,同比減少1700萬噸,比內蒙低2180萬噸。

  內蒙古給自己的定位是“未來中國最重要的戰略能源基地”。“自治區煤炭探明儲量7000億噸,全國第一。”

  山西社科院能源研究所研究員夏冰在接受採訪時分析説,山西煤炭第一大省的地位短期內仍改變不了。一季度內蒙古煤炭産量超過山西,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結果是由多重偶然因素疊加所致。 

  上述人士表示,山西不僅受制于環境壓力和煤礦安全問題,以及因金融危機煤炭市場需求萎縮而限産因素影響,最重要的是山西正在加快推動轟轟烈烈的資源整合運動,大部分小煤礦處於停産狀態,産能得不到完全釋放。

  中國煤炭運銷協會的相關人士稱,雖然一季度內蒙古的煤炭産量超過山西具有很大偶然性。但內蒙古的煤炭儲量較山西更為豐富,從長遠看,産量超過山西是必然的。在經濟危機中提前實現其預設目標,是有可能的。

  業內人士分析,內蒙原來預測煤炭産量在2010年-2011年超過山西,從一季度態勢來看,年內可望超過山西。

  同時,夏冰分析説,內蒙地廣人稀,就煤炭開採成本而言,可能是全國最低的。得益於這一優勢,內蒙是解決中國煤炭後續問題的重要省區,在煤炭生産上超過山西是遲早的事。“産量超過山西並不可怕,重要的是山西要壯大煤炭深精加工業,走新型現代化能源基地道路。”

 

  內蒙古煤炭概況:

 

  內蒙古自治區地域遼闊,煤炭資源豐富、煤種齊全、煤質優良。截至2007年底,內蒙古已查明煤炭資源礦産地446處,查明和預查資源儲量6763.4億噸,比2003年增加4524億噸,其中422處煤炭産地的2892億噸查明資源儲量已進入全國礦産資源儲量庫。內蒙古查明煤炭資源儲量躍居全國第一位。

  在煤炭資源儲量大幅增長的同時,內蒙古近幾年的煤炭産量也保持了較快增長,與全國産量第一的山西省距離越來越近。2007年,內蒙古煤炭産量達到3.5億噸,其中外運量達到1.9億噸。僅2002年至2007年,內蒙古已累計向國內其他地區供應煤炭6.93億噸。2008年擁有無煙煤、長煙煤、褐煤、精煤、焦煤等豐富煤種的內蒙古,開始著力實施煤炭就地轉化。

  內蒙古煤炭工業飛速發展的同時,煤炭轉換、深加工産業也正在興起。除傳統煤電項目外,煤制油和煤制烯烴項目、煤制甲醇等一大批上規模、上水準的煤化工項目相繼落地,這些項目建成投産必將極大地提高內蒙古煤炭資源的就地加工轉化能力。此外,黃鐵礦回收系統、矸石電廠、矸石磚廠等煤炭資源綜合利用産業也在逐步擴大。

  內蒙古煤炭工業要從數量速度型向品質效益型轉變,從初級産品向綜合開發轉變,從小而散向集約化、規模化轉變。從“黑、大、粗”的能源産業“黑色經濟”走向了“綠、長、精”的迴圈利用“綠色經濟”。全區已逐步形成煤→電及其廢棄物再利用,煤→電→高耗能及其廢棄物再利用,煤→煤化工系列産品,天然氣→煤氣化工等經濟産業鏈,在煤炭重化工産業培育上,形成以主導産業向迴圈經濟模式發展的良好態勢,構築由微迴圈到大迴圈的區域經濟發展圈。

  伴隨著國家西部開發戰略的縱深開展。到2010年,內蒙古自治區將建成2個年産1億噸以上,4個年産5000萬噸以上的煤炭生産基地,2個特種煤基地;建設重組4個5000萬噸級、7個1000萬噸級以上的大型煤炭企業集團;地方煤礦總數控制在500處之內,其中,年産45萬噸以下小型煤礦控制在200處之內,年産30萬噸以下(不含30萬噸)小型煤礦基本淘汰關閉。大型整裝煤田新建井工礦生産規模不低於年産120萬噸,露天礦生産規模不低於年産300萬噸;全區煤炭生産能力達到6億噸,煤炭洗選比重達到60%以上,煤炭就地轉化率達到50%以上。

編輯:邵磌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