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經濟或現長期衰退 重建信心是關鍵

時間:2012-08-15 14:55   來源:中國證券報

  日前中國證券報派出記者前往德國、法國、西班牙、希臘,將歐債危機第一線的情況如實呈現到讀者面前。歐債危機至今陰雲不散,希臘是否會退出歐元區?歐元區未來經濟前景如何?本期《中證面對面》邀請此次赴歐的中國證券報海外新聞部記者黃繼匯與國家資訊中心經濟預測部世界經濟室副研究員張茉楠,對此展開深入分析和探討。

  歐洲或現長期衰退

  主持人:此次歐洲四國一路走來,對於當地的就業形勢,有怎樣的直觀感受?

  黃繼匯:從德國、法國、西班牙和希臘一路走過來,對當地經濟和就業市場的感覺,就像從夏天來到冬天。

  德國雖然面臨歐債危機衝擊,面臨全球經濟放緩的威脅,經濟形勢總體來説還是非常不錯。德國人在當地還是比較容易找工作。在德國,我們也遇到很多從歐盟其他國家去德國打工的人。我和一個波蘭的小夥聊過,他本人在德國打工了十幾年。問他想不想回去,他説現在如果回波蘭工作不好找,還是德國好找。

  法國經濟形勢和就業市場比德國差一些。我們住的酒店前臺小夥是一個中國留學生,今年大四了。他説法國本地學生如果不是很挑剔的話,要找工作還是不難的。而外國留學生找工作就難多了。

  當我們到了西班牙和希臘,感覺這兩個國家經濟和就業市場相當冷。在巴塞羅那市中心我們和發放演出廣告的女青年聊天,她上午半天發放廣告,工作一個月純收入也就600歐元左右。她説現在工作不好找,到巴塞羅那郊區會發現很多工廠都關了,很多商鋪停業了。

  在希臘雅典市中心廣場,我們遇到了遊行隊伍。當地人告訴我們,遊行與罷工在希臘經常發生,主要原因就是工作機會減少,還有就是減薪。

  主持人:歐債危機從2009年一直延續至今,還在不斷發酵。歐元區經濟前景如何?

  張茉楠:這次中國證券報能夠派記者身臨第一線用顯微鏡視角親身感受一些歐債危機的來龍去脈,我覺得這種角度非常好。

  作為學者來説需要理性判斷,需要思辨一些東西。根據我的感受來講,我覺得歐債危機看似可控,但就是在這種可控情況下不斷往外發展,甚至惡化。如果説去年年底歐債危機比較激烈動蕩,經過2012年上半年可以看成中場休息。我覺得歐債危機正在進入下半場——一個新的不穩定的時期。

  為什麼認定危機進入“新的不穩定時期”,我覺得有三個標誌:第一個標誌就是希臘退出歐元區幾率增大,各方開始持續討論希臘是否要退出歐元區;第二個是西班牙有可能全面申請救助,儘管現在西班牙對這種措施比較謹慎,但是我覺得這個可能非常大;第三個是義大利、西班牙乃至德國和法國這樣核心國家的經濟衰退或不可避免。從這三個標誌來看,歐債危機繼續發酵的可能性比較大。

  我們觀察一下歐洲經濟火車頭——德國,德國經濟2010年以來一直保持平穩,沒有受到太大影響,但是今年情況惡化。德國作為出口導向型發展經濟體,在第二季度以後,包括出口、工業訂單等經濟數據全面趨向惡化。而且從德國經濟情況來看,無論對內訂單還是對歐盟訂單,實際上都是在大幅削減。

  我認為由於存在長期惡性迴圈,如果找不到解決辦法,不排除歐洲陷入十年或者二十年衰退。

  亟需重建信心

  主持人:中國證券報記者在歐洲的調研過程中,發現很多歐洲普通民眾對於拯救希臘存在不同看法,為什麼會出現看法的差異?

  黃繼匯:這四個國家對於救不救助希臘,普通民眾差異很大。我們在德國的時候發覺很多德國民眾覺得不應該救希臘,他們覺得拿納稅人的錢救希臘不值得,而且成本很高。

  法國人對此的關注不大,一個當地經濟學家説,法國人對救不救希臘的關心程度可能還不如酒價。

  而大多數希臘人似乎都思考過這個問題,比其他國家考慮更多,大家有很多不同的看法。雅典一個飯店老闆説,整個歐洲就像一個人,有頭、有胳膊、有腿。希臘就像一個腿,把一個人的腿砍下來還能活嗎?

  張茉楠:德國救助希臘,現在不是願不願意的問題,而是能不能的問題。我覺得歐債危機演變至今,可能不是加速歐洲融合,而是加速了歐洲分化,特別在各個國家利益之間出現背離層面。像德國、法國這些歐元區核心國家來講,必須先保證國內利益安全,國家經濟安全,然後才是救助他國。歐盟整體如果沒有政治意願上的整合或者情緒上的認同,在行動上很難達到步調一致。

  主持人:決策者在設計歐元區的時候,沒有在退出機制上下工夫。現在設計退出機制,是不是亡羊補牢,為時不晚?

  張茉楠:歐元區現在的最大問題就是重建信心,重建信用。像希臘這樣一個國家在遭受連續降級,加上嚴厲緊縮後,實際上已沒有辦法在金融市場上融資。對於一個嚴重依賴於債務的國家來講,實際上是把後路斷了。在這種情況下,我覺得最大問題就是在退與不退上建立一個緩衝帶。

  尤其是對希臘來講,退歐可能就是長痛不如短痛。越到後來退歐的負面性衝擊可能更大。但是現在如果退的話,怎麼建立緩衝帶,不至於在整個金融市場上造成重大衝擊,是各方面急需解決的問題。實際上在現在經過兩年多的焦灼後,市場對於希臘退歐可能沒有那麼敏感了。(本報記者 張朝暉)

編輯:王君飛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