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低工資實施、反競爭條例準備推出以至穩定樓市等一係列措施,香港特區政府施政有沒有改變“大市場、小政府”的原則,備受關注。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辦公室在回應中新社記者查詢時,重申行政長官曾蔭權對“大市場、小政府”的觀點。曾蔭權說,香港多年來以“大市場、小政府”為核心治港理念,自由市場先行,政府配合為輔,由此衍生出低稅制、量入為出、嚴格控制政府經常開支等的理財哲學。
曾蔭權指出,香港過去30年的經濟轉型,都是跟從世界經濟大勢改變而作出回應,並非由政府規劃的結果,市場與企業家先行一步,政府作出積極配合,但今天這種管治理念正受衝擊。
香港嶺南大學公共管治研究部主任李彭廣對中新社記者說,其實港府早在上世紀70年代開始“積極幹預市場”,建公共屋村,投入資源改善醫療體係等,但他不認為這些幹預就等于削弱香港自由經濟的地位。
“自由經濟不等于政府什麼都不做,而是要確保市場在公平的情況下競爭。當市場失衡,政府就有必要介入。”根據李彭廣觀察,港府近年確實越來越多介入市場,但他不覺得驚訝,就像金融海嘯時,要求加強高危的金融產品規管呼聲四起,港府如不介入,金融中心地位也會受到影響。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辦公室提供給中新社記者的材料指出,現在面對的第一個對管治理念的衝擊來自貧富差距帶來所得再分配的要求,另一衝擊則來自一些聲音希望政府加強經濟規劃、揀選和扶植產業,以強化香港競爭的優勢。
既然“大市場、小政府”的管治理念受到衝擊,那現在是否應該作出調整?曾蔭權認為:“香港是細小而開放的經濟體,我們無法改變世界大趨勢,只能乘勢而上,這方面企業家往往比政府官員更能把握先機。”但另方面,曾蔭權說,貧富差距問題相信難以徹底解決,所以要用各種政策措施去緩和矛盾。
事實上,香港一直以來都是自由巿場的典范。過去17年,香港一直獲美國傳統基金會評定為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係。一直以來,香港都奉行“大市場、小政府”的模式,并相信這是香港成功的基石。不過,香港特區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就指出,在“大市場、小政府”外,其實還有一個“大社會”。
曾俊華今年初曾在其網志就“大市場、小政府”這題目專文談論。他認為市場其實只是一件工具,它可以解決一些問題,但卻不能解決另外一些問題。“在市場未盡完美時,政府就必須作出幹預,才可以保障市民的生活。”
曾俊華認為這是香港已實行了幾十年的實務做法,政府大量投資在教育、房屋、基建和社會民生福利等,都是補充市場之不足。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