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中國大米進口或激增4.5倍 或重蹈大豆覆轍

時間:2013-01-15 10:41   來源:國際商報

  大米進口激增的背後

  業內人士認為,遠高於國際市場價格的同級大米讓中國進口商有利可圖,市場性的流入加大,同時政府對糧食進口沒有嚴格的管制,多重因素使進口量上漲。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曾經説:“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的國家;如果你控制了糧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

  而美國農業部近期一份報告牽動了國人神經。

  據美國農業部預測,2012年中國大米進口量同比增長將超過4.5倍,達到創紀錄的260萬噸。這將使中國成為僅次於尼日利亞的全球第二大大米進口國。長久以來,中國大米市場一直處於自給自足狀態,在過去50年中,中國僅有4年是大米凈進口國。“超過4.5倍”、“全球第二大大米進口國”,不禁讓人擔憂大米是否會重蹈當年大豆的覆轍。上世紀90年代,我國大豆市場基本能夠自給自足,但現在卻為“洋大豆”所主導,目前我國大豆和食用油的對外依存度已達60%以上,超過了安全警戒線。市場供應受制於人,定價權完全操縱在外資手上。

  大米進口的激增是否會影響到未來的糧食安全?中國是否要依靠國外大米養活?為何國內和國外價格差如此之大?本報記者就此展開調查。

  內外價差導致進口猛增

  日前,國土資源部發佈的2011年度全國土地變更調查數據顯示,我國耕地保有量保持18.2476億畝,耕地凈減勢頭得到有效控制。自2009年,全國耕地保有量連續3年保持在18.24億畝以上,這表明國家“十二五”期末18.18億畝耕地保有量目標得到有效保障。

  國土資源部部長徐紹史介紹,為全方位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國土資源部探索建立了耕地數量、品質、生態全面管護的制度體系。

  實際上,2012年我國稻穀産量為20429萬噸,同比增加328萬噸。我國糧食産量已實現九連增,供需形勢繼續向好。

  那麼,又是什麼原因導致了中國對大米進口增加呢?“價格差是主要因素,”中華糧網稻米分析師李驚濤一語中的,“2012年1月~11月,進口大米總計198.28萬噸,比2011年同期上漲310.96%,其中還沒有包括走私的部分,實際應該高於這個數字。目前國內産稻米每百斤約180多元,而進口大米每百斤170元,價格差大約在十幾塊錢左右。”他表示。“據我們到水稻産地考察發現,國內早稻耕種面積和單産水準有所減少,再加上從2009年開始,粳稻、早稻、晚稻都開始漲價,人工成本也在不斷上漲,導致國內大米價格一路直上。”李驚濤分析了這種看似不正常現象背後的原因,“而越南2011年~2012年水稻種植面積不斷擴大,該國自身出口力度也在擴大,這種國內減産、國外豐産的狀況導致國內稻米市場比較疲軟,但這只是一種暫時的現象,對國內市場的衝擊也是瞬間的,會引起政府部門的足夠重視。”

  除了上述原因,中投顧問農林牧漁業研究員宋傑凝還認為,大米進口量增長顯現了國內大米收儲方面存在的弊端,政府收購農民大米,並沒有形成很好的流通體系,主要用來儲藏,影響了市場上的供應量。而遠高於國際市場價格的同級大米也讓中國進口商有利可圖,市場性的流入加大,同時政府對糧食進口沒有嚴格的管制,多重因素使進口量上漲。

  不僅是吃哪國糧食的問題

  這一轉變可能會對全球糧食市場帶來深刻影響,因為相對於全球市場的貿易規模,中國的穀物需求十分龐大。

  那麼,究竟是何種原因導致進口大米的價格遠遠低於國産價格?這一現象不僅存在於大米産業,目前中國整體糧食産業價格往往都高於國際。一位不願具名的穀物行業研究員對國際商報記者表示:“國內的托市政策導致大米價格大幅走高,內外價差令進口利潤空間進一步上升。”南方早秈稻走私情況嚴重,這部分走私米主要對低端大米消費市場形成衝擊,比如米粉、工業用米。

  該研究員還表示,在調研中發現,農民有價格補貼,消費者消費量有限,因此對價格並不十分敏感。最受傷的還是加工企業,長期的稻強米弱格局減少了加工企業的利潤,許多中小型企業被淘汰。在企業中,兩極分化嚴重,有政策優勢的企業有特殊的進口渠道,有政策後盾,能得到政策價格;而沒有政策優勢的企業,則得不到成本較低的原料米,盈利空間大幅受損。

  宋傑凝則認為主要是由兩方面因素促成的。一方面,像泰國、越南等國傢具有天然生産稻米等糧食作物的優勢,在良好的氣候水準下,其單産更高,産量有保障,同時一些國家對農業實施大力度的補貼制度,使其具備價格競爭的比較優勢;另一方面,近年來我國糧食消費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居民對糧食的間接消費量持續增加,存在供給的缺口,同時政府較高的糧食收購價格也促使國內糧價遠高於國際水準。

  記者走訪了位於北京新發地農産品批發市場的幾家糧油大戶,店主們均表示這幾年人工費用等原料成本的增加也是不能忽視的一個現狀。“目前國內大米價格是由政府和大型大米經銷商制定的,為了保障農民的利益,調動農民種地的積極性,企業收糧價格就不應低。”黑龍江省五常拉林河大米生産供應商紅姐説。

  全糧食産業鏈須防不測

  儘管從我國目前的大米自足能力與進口基數來看,當前的糧食安全完全在可控範圍內,但國內一些農業專家還是對近兩年來大米進口量的增加表達了一定的擔憂。

  不少農業專家經常以中國大豆産業為例。他們認為國際巨頭的壟斷已對中國大豆、飼料和食用油的戰略安全構成現實威脅。大豆和食用油的對外依存度已達60%以上,超過了安全警戒線。數據顯示,全球四大跨國糧商“ABCD”(ADM、邦吉、嘉吉和路易達孚)控制了中國油脂市場原料與加工及其食用油供應的75%以上。跨國糧商在中國97家大型油脂企業中的64家企業參股或控股,佔總股本的66%。

  李驚濤擔憂,如果大米進口繼續增加,那麼將挫傷農民的種糧積極性,稻穀種植面積很難保持平穩增長的態勢,這樣中國不得不加大進口,這種惡性迴圈最終將導致相關産業鏈被跨國公司控制。

  宋傑凝也認為,在一段時間內,國內糧價高於國際糧價的局面很難扭轉。我國大米供給在短期內不會出現嚴重的緊缺狀況,然而大幅上漲的進口量引起國際市場關注,更應該引起我國政府的高度關注。在價格補貼、最低收購價的保護下,我國糧食産量穩步提升,然而未來耕地資源有限,農業發展後勁不足,提高單産更加困難,國內糧價居高不下,使其難以有國際競爭力,以政策導向的糧食生産,很難抵禦市場風險。

  他進一步建議,想要扭轉我國稻米流通存在的困境,政府須合理制定糧食補貼機制,促進自産大米上市自由交易和流通,完善稻米加工産業鏈條建設,進行稻米的深加工,提高抵禦風險的能力。同時對進口大米制定一定的標準,使進口大米的數量控制在一定範圍之內。加大對農業的補貼力度,提高農民的種糧積極性。

編輯:雍紫薇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