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菜價波動之三大策略 “賣賤買貴”待解決

時間:2013-01-15 10:41   來源:國際商報

  近期的菜市,可説是“冰雪冬淡”。菜價出現波動,是市場規律。但盡可能平緩波幅,也是一項民生工程。“保淡,不是‘全包’,必須瞄準大眾品種,保住基本供應,守住底線。”上海市農委蔬菜辦主任陳德明近日對記者説。

  高峰菜價中要有“底價”

  蔬菜生産,受天氣因素影響極大。淡旺季分明,過渡快。“冬淡的這個菜價過程,也是一個市場規律。主要是近期前有北方冰雪,後有南方雨雪的影響,全國蔬菜生産和配送受到一定影響。”上海市蔬菜辦人士説。上海由於雨雪量相對較小,本地菜源基本未受大的影響,所以郊菜的出貨量還是保持正常。

  記者在滬郊採訪,菜區工作人員説,在冬淡期間,番茄、黃瓜等反季節品種,價格肯定上升;豆苗、草頭這些精細品種,用工量大,冬季用工成本高,價格肯定也是居高不下。這些品種只能“交給市場來調節”。要保供應、穩菜價,必須選擇基本品種,保證基本供應。

  查閱歷史資料,1993年同期上海也有一個雨雪過程。“青菜目前的零售價位,與1993年同期的最高價格基本持平。這中間已相隔20年,生産成本等已有很大變化,説明基本菜價還是處於可控的範圍內。”陳德明説。

  市場佈局應“城鄉統籌”

  一般來説,春節市場蔬菜消費集中,如果“冬淡”的供應低谷與春節的消費高峰兩相“疊加”,會否加劇産銷的矛盾?

  蔬菜業內人士提醒,春節市場絕不可籠統而論。拿上海這個特大城市來説,根據往年的規律,到了春節,有這樣幾個因素需要考慮:一個是本地居民和來滬遊客的節日消費,肯定會比平時的消費量大,消費集中;另外,春節放長假,還有學生放寒假,大學生和外來務工人員都會回家鄉過年,這部分消費會下降,單位伙食團購量也會有所調整。

  相關人士認為,從現在到春節,如果沒有更為嚴重的災情,氣溫能夠有所回升,蔬菜生産的恢復應該是比較快的。但如果再有持續10天以上的冰雪天氣,或者較為嚴重的降溫,蔬菜産銷就會受一定的影響,菜價也會有一定的波動。

  終端問題還應繼續破解

  消費者對菜價的直接感受,是在終端。所以終端零售菜價的調控,也是一個關鍵環節。

  從全國來説,“賣賤買貴”的“最後一公里”現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當然,這也是一個市場規律。目前國內的蔬菜産銷格局,做不到“直供直銷”唱主角,生産源頭與消費終端之間,需要環節來“環環套上”。但減環節、減流通成本,應是大眾消費品産銷改革的“長效課題”。據了解,在上海,本地綠葉菜的産銷對接率已達50%左右,形成“農超(超市)”、“農標(標準化菜場)”、“農社(社區)”等對接模式。

編輯:雍紫薇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