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棉成本高效益低 棉花臨時收儲政策難提棉農熱情

時間:2012-10-17 08:51   來源:中國廣播網

  據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報道,眼下各地棉花收購正在進行中,記者調查發現,雖然今年國家棉花收購價每噸較去年上調600元,但不少棉農的種棉效益不容樂觀,棉花種植面積逐年縮小的態勢依舊存在。

  中儲棉花資訊中心最新的公告顯示,截至10月15日,已經累計收購臨時收儲棉花84.11萬噸。雖然今年棉花的收儲價格達到了20400元/噸,比去年每噸提高600元,但河北、山東等産棉區今年遭受連續強降雨天氣,棉花品質無法達到國家收儲的標準,只能按照較低的市場價出售。山東德州棉農韓福紅明確表示,種棉花賺不到錢,明年打算種糧食。

  韓福紅:人工、肥料、種子在裏頭,一畝地成本是1400,也就賺二三百塊錢,不如種糧食。種糧食又省工又省力,小麥一千斤,玉米一千斤,(就賺)兩千多塊錢。

  除了天氣原因,農資、人工成本上漲也“蠶食”了棉農們原本不多的利潤。

  山東省農業廳種植業管理處負責人:山東(種棉)面積是連續五年減少了,原因一是去年的(種棉)效益不理想,二就是棉花本身的用工多,生産資料成本也是增加的,棉花作為單一作物,用的生産資料比小麥、玉米都多,投入也大。另外棉花市場價格不穩定,也影響了棉花的種植。

  棉花市場價格低的根本原因還是下游紡織行業不景氣,棉花需求量小。今年1-7月,美、日、歐盟自全球進口紡織品服裝金額增速大幅下滑。工業和資訊化部總工程師朱宏任表示,國內對紡織品的需求同樣疲軟。

  朱宏任:1-8月,全國限額以上企業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零售額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了6.5個百分點。

  棉花屬戰略資源,如果主要依賴進口,將如同大豆一樣蘊含風險。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強調,為了保護種棉農民積極性,國家要繼續千方百計確保對符合標準的棉花敞開收儲:

  張曉強:對於經營規模大,市場影響力強,倉儲條件好的大型棉花骨幹企業,由中儲棉公司與其直接簽訂大單收儲合同,收儲後棉花存放在該企業倉庫,並負責存儲安全。

編輯:雍紫薇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