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不再滿足於低端 創新轉型優化升級

時間:2013-01-15 14:00   來源:國際商報

  “中國製造”的底氣何來?

  中國自2009年起,連續三年穩居全球對外貿易第二大國的位置。中國已是世界第一大出口國、第二大進口國。

  2012年1~11月,我國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625億美元、對外承包工程業務完成營業額1024億美元。

  發展的需要、形勢的倒逼,促使“中國製造”在創新轉型中優化升級。

  有個很老的勵志故事不妨重溫一下。

  兩個賣鞋的業務員到非洲去考察,某甲見非洲人不怎麼穿鞋,灰心喪氣急於打道回府;某乙見此,覺得市場空間巨大心中大喜。兩位在歸途中迷路了,又累又渴之時,突然發現一隻饑餓的獅子正直撲而來。見此情景,某乙不慌不忙地從行囊中取出本公司的鞋子換上。某甲納悶:“難道換上你們公司的鞋子就可以比獅子跑得快嗎?”某乙:“不,我只需要跑得比你快就行了。”

  故事揭示的寓意可以用眼光、心態與比較優勢幾個關鍵詞來概括。

  發現“中國製造”的比較優勢

  與義大利人拼皮鞋製作工藝,是找錯了對象,但並不意味著完全沒有勝出的機會。

  成都艾民兒皮製品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劉瓊英,把中國傳統蜀繡巧妙繡在皮鞋上,於是一雙普通皮鞋就成了讓義大利鞋匠看後大跌眼鏡的高檔皮鞋藝術品了。如今她公司的鞋子在歐洲與國際知名大品牌“比鄰而售”,一雙SHEME品牌鞋子售價堪比一部蘋果手機iPhone了。沒有中國元素,她的鞋子也許跟均價10.43美元一雙的中國出口皮鞋區別不大。

  中國文化、中國氣派、中國品格、中國特色、中國STYLE,越是中國的就越是世界的,劉瓊英的領悟比一般人深。

  市場競爭能走到“競合”的境界當然最好,“零和”的時候不少,就像獅子吃人一次先吃一個,誰跑得快誰倖免生存。

  勞動力成本低是一種比較優勢,資源稟賦好會形成比較優勢,但這些都不如開掘中國文化創意這個軟實力來得“環保”和“可持續”。“中國製造”應該引入東方智慧,打上中國的烙印。

  “中國製造”的底氣何來?

  競爭優勢,離不開研發投入和科技成果轉化。加大研發力度,是“中國製造”提升競爭力之本。

  中國的研發投入與世界發達國家差距不小,投入佔GDP的比重只有1.7%,發達國家是2.5%~3%;中國科技轉化率只有20%,而發達國家則高達80%以上。

  中國駐慕尼黑總領館商務參贊陶百良直言:“就整體而言,‘中國製造’與‘德國製造’相比,需要學習的東西太多。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製造’就沒有比較優勢了。我們應重視傳統文化作用,重視文化軟實力元素的運用。我們需要善加利用東方智慧。”陶參贊特別舉例説,《舌尖上的中國》這套“文化産品”,在德國引起不小反響。“中國製造”應找對切入點,切近西方人的關切。

  在一般人眼裏,醫療設備研發領域是歐美産品的專屬領地,然而重慶海扶公司自主研發的超聲治療技術領先世界3~5年。牛津大學外科博士吳峰教授向記者介紹説,“這是國際業內專家和學者共同的看法。西門子經過3年半的考察作出決定:放棄對該技術的研發,與海扶公司合作”。

  在英國希思羅機場入境處,記者注意到邊檢官員所用的電腦都是聯想牌(Lenovo)。

  全球3/4的玩具是中國製造不稀奇,外國人手中的蘋果iPhone5在中國組裝製造也不稀奇。

  在通訊設備領域,華為和中興,在世界各地市場有不少大手筆動作,直令某些西方政客戴起國家安全的政治眼鏡説三道四,這從側面説明競爭對手已經感受到了“中國智造”的某種壓力。

  華為荷蘭公司總經理劉浩生深有感觸地説,他的團隊從10年前的7個人到今天1000多人,從幾百萬美元營收到38億美元,華為的發展可以用“跨越”來形容。華為持續的技術研發確保競爭力是成功的首要因素,本土化行銷也是功不可沒,華為員工中70%是當地人,“大鼻子”佔50%。

  中興英國公司總經理陽常春率領的110人團隊中,英國本土人佔到了一多半。在他看來,技術、品質、品牌、人才、服務都是著力點,而“本土化行銷和售後支援服務”是他目前的主要競爭牌張。

  愛國者國際化聯盟總裁特別助理馮孟龍建議,中國企業不妨通過“聯手抱團”方式,低成本進入高端市場。

  比亞迪以其在電池、電極、電控三方面領先歐洲四五年的優勢,去年6月23日一舉拿下荷蘭也是歐洲的第一單電動大巴合同。比亞迪歐洲大區副總經理陳永平形容這是“破門”。而比亞迪的破門功夫是:把技術優勢轉化為産品優勢,把産品優勢轉化為市場優勢、售後服務優勢。

  “中國製造”,不再滿足於低端,有相當一部分已在領跑。

編輯:雍紫薇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