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新領導層對臺思路漸清晰 承前啟新探路深水區

時間:2013-03-13 08:32   來源:中國新聞網

  2月2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中新社發 盛佳鵬 攝

  從中共十八大到中央對臺工作會議,再到“習連會”……近來,中央領導人涉臺談話和活動顯示出,新領導層未來對臺工作思路已漸清晰。

  十八大把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重要思想確立為對臺工作大政方針的重要組成部分,圍繞鞏固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提出一系列新主張和新論述。有評論説,十八大報告體現了對臺工作的連續性和與時俱進,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促統的大政方針不動搖。

  對臺工作會議初露端倪

  2月的中央對臺工作會議召開,則為新一代領導集體開局之年對臺工作作出的安排部署。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俞正聲指出:“做好對臺工作事關國家核心利益和民族根本利益”、“做好對臺工作……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將義不容辭地擔當起這一歷史責任。”

  外界解讀認為,俞正聲講話內容與時俱進、體現新思維,並有了新的高度。

  有媒體注意到,會議透露出的相關內容是在為習近平未來就對臺工作方針政策發表最新論述預先營造輿論氛圍。

  尤為引人注意的是,本次會議強調“要鼓勵兩岸學術界從民間角度就解決兩岸政治問題開展對話”,分析認為,這是中共第一次在對臺工作會議提出,透過非官方管道,拓展兩岸政治問題新途徑的訴求,政治意味深遠。這也是十八大報告中“探討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作出合情合理安排”的一個具體實踐思路。

  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主任王毅近日指出,願意先通過民間渠道,由兩岸的智庫和有識之士就此進行探討,以便為今後適當時機解決這些問題(政治上的敏感問題)逐步創造條件。

  上述表態均透露出,中央已在向十八大報告中提及的“政治領域”邁出探索的腳步。

  “習連會”傳續“胡連會”

  2005年,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福建廳,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與時任國民黨主席連戰曾經進行歷史性會面;8年後,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也在大會堂福建廳會見了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一行,兩岸關係發展再次見證重要時刻。

  這是習近平擔任總書記以來第一次會見臺灣客人,也是相對較為完整表達對兩岸關係及對臺政策的主張。外界解讀稱,“習連會”意義在於在承前啟後,尋求新突破。會面傳遞的明確信號是,中共將繼續奉行已被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路線,保持對臺工作大政方針的延續性和穩定性。

  連戰此訪團隊成員除國民黨人士,還涵蓋了臺灣政商各界30多人,成員多元化,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傳遞一個訊息:大陸方面希望廣泛地與臺灣各界各黨人士接觸,建立友誼。

  “習連會”距對臺工作會議不足一週,選在全國兩會召開前夕,時間點也頗受關注。習近平的講話是對新領導層未來對臺政策和思路的披露,在這個重要政治時間及時向臺灣傳情達意,是增進兩岸政治互信的切實舉動。

  兩會報告傳達保持穩定延續訊息

  今年兩會,溫家寶的政府工作報告,短短百餘字凝練出過去5年對臺工作成果及未來工作方針,清晰向外界傳達大陸對臺政策保持穩定、延續的訊息。關於兩岸關係發展方向,報告對臺表述的新意體現在“同心”二字。

  國臺辦副主任葉克冬解讀認為,報告內容表明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而“同心”則指明瞭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國家統一之間的辯證邏輯關係。

  而賈慶林的政協工作報告,部分表述延續十八大報告的對臺思路:要全面加強與臺灣各界的交往、對話、合作,厚植共同利益,增進民族認同,融洽同胞感情,不斷鞏固和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社會基礎。

  臺灣媒體認為,兩會後大陸對臺政策定調為“對話”和“融合”,擴大對臺灣交流是兩會後的首要任務,大陸對臺政策是有目標、有組織、有步驟的,在邁向政治協商之前,先要照顧臺灣民眾的全面利益,增進民族認同,融洽同胞感情,透過各階層的對話,取得共識。

  兩岸關係鞏固深化期承前啟新

  和平發展,是大陸近年來對臺思路的關鍵詞。“實現和平統一首先要確保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寫入到十八大報告中。從官方媒體的報道來看,在“習連會”中,習近平也一共講了七次“和平發展”。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如今已形成全方位交往格局:兩岸兩會8次會談簽署18項協議,達成諸多共識,加強兩岸經濟合作、推進兩岸關係制度化,兩岸人員往來更趨頻繁、文化交流不斷開拓;國共兩黨高層往來頻繁,一些民進黨關鍵人物也邁出走向大陸第一步,海峽論壇等民間交流平臺逐步增多和完善……

  “當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正由開創期進入鞏固深化期,這將是一個對兩岸信心、耐心和智慧帶來更大挑戰的全新階段。”社科院臺研所副所長朱衛東分析説。

  而面對這樣的全新階段,習近平在“習連會”中提出三個“充分信心”,指出解決問題的三個“需要”,均體現了新一屆領導層對臺工作的信心與決心。(記者 吉翔)

編輯:郜利敏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