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媒看大陸學者周有光:禮敬“中文拼音之父”

時間:2012-12-04 16:24   來源:中國新聞網

  資料圖:2006年3月22日,《中文拼音方案》主要創制人,101歲中國著名語言文字學家周有光老人,在教育部舉辦的介紹紀念國務院發佈《漢字簡化方案》和《關於推廣普通話的指示》50週年活動的記者會上,介紹《中文拼音方案》的有關情況。

  臺灣《旺報》4日發表文章《走讀周有光 禮敬中文拼音之父》,文章説,周有光這個名字在文壇或許不如他的連襟沈從文這般赫赫有名,但是説起現今全球瘋漢語學習,在華文教學上以及將中文與國際接軌的工程中功不可沒的“中文拼音方案”,周有光正是主持者。

  文章摘編如下:

  經濟學家受命改行

  周有光原名周耀平,早年專攻經濟學,是屈指可數的曾與愛因斯坦面談過的中國人,後回上海任復旦大學經濟學教授,1995年後受命改行,開始專職從事語言文學研究,幾十年來一直致力於大陸的語文改革,他的名言“要從世界看國家,不要從國家看世界”,時至今日仍影響一代中國人的國際觀與思維。

  在陳光中的爬梳觀察中,周有光在中學時期經歷五四思潮,是他對語言文字産生興趣的初始。

  百歲學人筆耕不輟

  周有光在與陳光中的談話中曾表示:“現代化的思潮到五四達到一個高潮,我也受五四運動的影響。”在周有光看來,五四運動的先鋒是白話文運動,從西歐的文藝復興、啟蒙運動以語文運動為先鋒不難理解,中國的啟蒙運動也是以語文運動為先導。當時的周有光是年僅十多歲的中學生。

  周有光曾語重心長指出,中國已失去了一個大眾化的打字機時代,在計算器時代如果輸入漢字仍不能像外國字母那樣方便,那麼中國計算器也只能由專業者使用,不能成為大眾化的語詞處理機。這樣的預見也造就了今日絕大多數人使用簡體中文電腦時,用的都是拼音轉換法,加快了進入中文資訊處理時代。而周有光的前瞻,也在他孜孜不倦的學習態度上,他所涉獵的書不乏“時髦”新著,包括《世界是平的》被譯成中文版前,就已出現在他的書架上。

  被媒體譽為“中文拼音之父”,周有光則自謂“百歲學人”,自言:“從81歲開始作為1歲。耄耋之年,自我掃盲。‘朝聞道,夕死可矣’,是最好的長生不老滋補品。”在陳光中看來,周有光的傳奇不僅是他的健康長壽,也不僅是他的筆耕不輟,他所真心敬佩的,是周有光藐視俗流、敢説真話的勇氣,以及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編輯:吳曉寒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