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知道了”膠帶兩岸爆紅 臺灣把生意做成文化

時間:2013-08-05 08:38   來源:北京晚報

  創意紙膠帶“朕知道了”兩岸爆紅

  臺灣把生意做成了文化

  臺北故宮日前推出的創意紙膠帶“朕知道了”,最近在海峽兩岸爆紅,簡單四字霸氣十足讓許多民眾掀起收藏熱。作品兩次推出,瞬間被搶購一空,臺灣的文創産品再次引起人們的關注。

  相信每個去過臺灣的大陸游客都沒空手而回,鳳梨酥、烏龍茶、仿製畫、翠玉白菜挂墜、懷素書法絲巾,還有各款創意T恤、帆布背包、手工肥皂、美濃油紙傘……您都興高采烈帶回來不少,對牛肉麵、珍珠奶茶也津津樂道。無非就是糕餅、麵條和一些帶圖案的旅遊紀念品,細想想這些東西大陸都有,但人們樂此不疲地慷慨解囊,除了出門就要買點東西的旅遊心態,還有就是,這些東西真的不同,不同在於有故事,有文化,有氣氛,賣家賣給你的不僅僅是一件T恤一個布包,而是加了點驚喜、加了點新奇、加了點你認為很高級的東西,這些東西就是文化,當産品融入了文化,這件産品就成了文創品。

  臺灣,真的很擅長把生意做成文化。

  臺北故宮

  一年賣貨近5億

  把生意做成文化最成功的當數臺北故宮,去年銷售總額達4.8億元新台幣。進了故宮的紀念品店,你幾乎不可能不花錢就出來,如果你嫌《富春山居圖》、《鵲華秋色》圖的原件複製太貴了,那絲巾、背包、T恤、傘、錢包、名片夾、開瓶器、滑鼠墊這些你生活中用得著的東西應有盡有,而且,絲巾上是懷素的書法,名片夾是孝經的紋樣、開瓶器是那棵著名的翠玉白菜、布包上是青花瓷的蓮花紋……一些你剛看過的國寶級展品的造型紋樣盡可把玩,花個幾百上千台幣就能擁有,而且還實用,你能不動心嗎?

  臺北故宮的每件商品,都有文物的出處。記者在商店看到一個可愛的梟形瓷罐,圓眼大睜、長鼻到嘴的貓頭鷹臉盤兒,卻有企鵝一般圓滾滾的身體,小尾巴平貼著地做支撐,有著現代卡通設計逗趣討喜的特點。原以為這只是一個好設計,沒想到某日在臺北故宮瓷器常設展中看到了它的本尊,原來這是只漢代的梟形罐,幾次看展都忽略了它,這次是因為商店的倣品才與它相遇,我只能一邊感慨漢代設計者不可思議的才華,一邊感慨真是看不盡的臺北故宮。

  雖然是國寶級文物的仿製或再創作,但如果光有好的設計,卻做工粗糙、包裝簡陋,就算是毛公鼎、汝窯碗也會馬上被定位於地攤貨,被砍成地攤價。臺北故宮的商品真不便宜,但買者都不手軟,是因為除了國寶的元素外,每件商品都精緻、包裝完整、説明詳細。你買的每幅複製書畫,都有作者和作品的文字介紹,無論是自己學習還是送人時向人講解,你都會認真看看,看的過程就是一節書畫課。

  獨一無二的文化資源加上有創意的設計、精緻的做工,想不賺錢都難。

  創意無限

  紙膠帶賣瘋了

  如何把生意做成文化?如果賣紙膠帶是日雜店就能做的小生意,但把康熙皇帝的禦批手跡“朕知道了”印在紙膠帶上,就把這筆小生意做成了文化。結果是,臺北故宮的這個新産品賣斷了貨,記者了解到,現在是你有錢買不到,得排隊預購,現在已經排到了9月份。臺北故宮以宋朝官窯名瓷的收藏為自豪,這些瓷器如何和時尚女士的長筒襪連接起來?炎炎夏日,臺北故宮把宋瓷上冰裂紋的紋樣織在長筒襪上,襪子也以宋瓷的青、粉為主調,以“冰山一腳”命名,誰看了都會為這樣的想像力叫絕!還有,臺北故宮的明星文物翠玉白菜,雖然已經被發開了N多種産品,佔故宮銷售額的32%,但今年又有新品推出——雨傘。合起來是白幫綠葉的一棵白菜,打開來綠葉田田,遮陽擋雨,可謂古菜新綠。

  臺灣的創意可不只因為他們有臺北故宮的收藏,記者在餐廳、茶館、咖啡館、小店舖、民宿(家庭旅館),處處都能與創意相遇。在一家餐廳用餐,老闆遞上的紙巾上印著四個字:“酒國暈熊”,有説不盡的酒桌的故事和感慨;投宿阿里山腳下的民宿,上床關燈,突然發現天花板上流動著熒光彩繪的圖案,海水、遊魚、星空,令你置身童話世界。第二天早晨謝老闆,他告訴我:“那個魚叫櫻花鉤吻鮭,是臺灣的特有魚種,生活在中央山脈的溪流裏……”,原來這樣的天花板不只為客人帶來驚喜,還帶來物種知識,這位鄉下店主也把生意做成了文化。就衝著這個文化,我離開後,又介紹其他朋友落腳他的店。

  要説創意,珍珠奶茶、牛肉麵、鳳梨酥都是成功者。珍珠奶茶就是臺灣人把愛吃的芋圓和愛喝的奶茶混在一起,起了個響亮的名字。牛肉麵是以眷村文化為起點,先吸引懷舊思鄉的人熱捧,再加上清燉、紅燒、半筋半肉等各種口味口感的開發,把牛肉麵做成臺灣的美食,給外人以“沒吃牛肉麵就沒到過臺灣”的印象,令一碗源自大陸的牛肉麵成了臺灣的招牌。鳳梨酥也就是水果餡的點心,但各店家都有賣點,政府舉辦評比活動,市長提著盒子四處吆喝,結果就把這塊點心做成了臺灣的形象,到了臺灣,不由得你不買不吃,鳳梨酥成了一大産業。

  文創水準

  社會進步尺規

  文創不是憑空産生的,他是整個社會生活水準和文化水準的反映,是人民有更高的生活品質要求的體現,也是社會發展水準的尺規。臺灣進入2000年後大力提倡文創概念,政府視文創為新興的産業。2002年,臺灣引進英國的“創意産業”政策,提出了五大文化創意園區等計劃,把文化創意産業與生物科技、綠色能源、醫療、精緻農業、旅遊觀光並列為臺灣六大新興産業。

  但再好的計劃和政策也要有人來執行與實施,此時,臺灣社會已積累了文創發展的各種條件。首先,臺灣1979年開放出境旅遊,掀起赴美、日的留學潮和觀光潮,多年下來,大批學成返臺的學人和見多識廣的民眾對於生活和文化品位有了更高的要求,也熟悉了文創的概念;其次,臺灣是一個多元的社會,中華傳統、日本元素、歐美風尚都有深刻影響,文化的多元和碰撞是文創的最佳土壤;最後,臺灣在近40年裏産生了由“戒嚴”到“民主”的巨大的社會轉型與變革,來自制度轉變的刺激也激蕩了文創的腦力,給文創提供了豐厚的素材。

  但臺灣文創産業面臨著“淺碟”的危機,即資源少、市場小,臺灣一位文化工作者曾經向記者坦露他的憂慮:“我們除了故宮,除了一點小清新小溫情,還有什麼?大陸游客來了要看翠玉白菜,日本遊客來了説這裡那裏真像日本,真正屬於臺灣的文化符號在哪?”至於市場,就連文創大戶臺北故宮,也是在2008年開放大陸游客赴臺後業績才年年上升,而鳳梨酥、牛肉麵的紅火更是拜大陸游客所賜。

  “大陸真是遍地文化資源,而我們臺灣已經挖地3尺了”,那位文化工作者説。挖掘到了什麼程度?臺灣的桃園縣和《三國》不沾邊,但就因為有2個字和“桃園三結義”相同,就發行了劉、關、張三結義的郵票,吸引不少人一大早去桃園排隊買郵票,因為會蓋上“桃園”的郵戳。

  關於文創,臺灣的經驗與困境都是大陸的機會。把生意做成文化,既提升了産品的附加值,也提升了社會的發展水準與形象。(記者 小星)

編輯:郜利敏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