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邊的大陸人:一位“來臺陸生”的模範

時間:2012-12-28 14:20   來源:中國新聞網

  臺灣《旺報》28日刊登投稿文章《我身邊的大陸人——一位老陸生的故事》,文章介紹了一位少年時就遷往臺灣的老陸生“黃河老師”跨越兩岸的創業故事。文章説,“黃河老師10歲來到臺灣,不會因為大陸出生而自覺矮人一截,反而加倍努力學習;當他30歲時來到浙江,不會因為在臺灣的學經歷,而擺出高人一等的姿態。”

  文章摘編如下:

  從1980年代開始,臺灣人一波接著一波前仆後繼地投入大陸發展,探討此種現象的背後動機,隨著時代發展的脈絡也有所不同。

  大陸改革開放之初,第一代臺商赴大陸投資之時,優惠與待遇不少,但有警覺性者認為這終將不會是常態,當大陸持續地維持經濟成長,臺灣和大陸此消彼長的傾斜關係,會慢慢修正,臺灣人若在大陸的心態不變,競爭優勢只會越來越少,和我熟識的一位傑出友人,他的故事和歷程,或許會讓人有十年河東、十年河西之嘆。

  這位傑出友人我們稱為“黃河老師”,求學時以優異地理成績而著稱,出身於福建,10歲前鄉下放牛,後依親來臺灣,見證臺灣的繽紛與繁華,勤奮使他一路成長刻苦向學,每逢寒暑假會到工地幫忙打工貼補家計,從桃園第一志願武陵高中念到政治大學,最後在臺灣取得MBA學位,參與公共事務活動非常積極,還參選過國民黨青年團長,堪稱“來臺陸生”的模範生。

  畢業後經過幾年工作上的努力,他在臺灣已累積百萬資産,順利幫助家裏新北三峽置産及購車,看似在臺灣前程似錦,但到了他30歲前卻有感而發,想一切歸零學習,轉換職涯發展,第一步規劃就是出境打工,買了一張機票去新加坡,向來務實的黃河老師,突然的驚人之舉,當時把大家都嚇傻了。

  一年之後,黃河老師輾轉回到大陸浙江,抵達素有小商品博覽會之稱的義烏,參與暑期實習計劃,幫助一家生産箱具的公司,順利爭取到上千萬的訂單,從此聲名大噪,在當地逐漸站穩發展腳步,成為浙江與臺灣人力資源交流服務市場的廣告牌人物。

  在商言商,這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因為義烏是非常複雜的地方,所謂“義烏十八腔,隔溪不一樣”,做田野調查研究總有難以融入之感,何況他能創造實習以外的高附加價值。

  黃河老師10歲來到臺灣,不會因為大陸出生而自覺矮人一截,反而加倍努力學習;當他30歲時來到浙江,不會因為在臺灣的學經歷,而擺出高人一等的姿態。

  因為安身立命的初衷,歸零學習和虛心求教的態度,讓黃河老師圓融地處理公司人際關係,用最短的時間掌握工作業務,創造出讓老闆看到實習之外的價值。

  人際關係的處理,在華人社會永遠最為複雜,黃河老師分析大陸成功人士不外乎三種:第一種,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富二代,基本上不食人間煙火,站在社會階層的頂端,傲視群雄;第二種,靠著聰明才智或是投機致富,爬上枝頭變得有點財大氣粗,對於社會的底層充滿歧視與偏見;第三種,來自於個人的努力,透過教育體制勤學有成,工作有保障,但是初出社會必須面對高房價高生活壓力的都市以求安身立命,堅定而茫然。

  臺灣人到大陸發展往往內心煎熬,常常患得患失,怎麼和這3種人週旋是一項藝術,現在透過各種交流和實習到大陸各地蜻蜓點水容易,但要細水長流卻很困難。黃河老師説,對照兩岸這20年的發展,總有“十年河東、十年河西”之嘆。(林士清/高雄市)

編輯:吳曉寒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