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人生活中的“臺灣Style”

時間:2012-12-28 08:50   來源:新華網

  早上8點40分,從事金融投資業的小魏衝進復興門的“永和大王”。豆漿、油條、煎蛋,是他最喜歡的早餐組合。

  下午,在公司附近的“上島咖啡”和客戶見面。因為價位適中,這裡是小魏的“據點”之一。晚上7點,下班後的小魏會前往離母校中央財經大學不遠的錢櫃KTV參加聚會,歡唱之餘還把晚餐解決了。

  這是小魏習慣了的生活方式,但他並沒有意識到這一天已打下多次“臺灣Style”的標簽。1987年10月兩岸開放探親以來,隨著兩岸隔絕狀態被打破,臺灣商品、臺式服務也逐漸進入大陸民眾的生活,有的還引領潮流。

  從1995年開始,臺灣的錢櫃、麥樂迪KTV等進軍上海、北京。“2003年學校附近開了一家,同學們過生日、聚會經常選擇去錢櫃唱歌,感覺熱鬧時尚,許多美好記憶都和它有關。”酷愛唱歌的白領唐艷説。

  開大陸消費新風的另一台灣行業是大部分新婚夫婦的“必選”之一——拍婚紗照。維納斯、費加洛、巴黎婚紗、薇薇新娘、米蘭新娘……老北京人王英麗還記得西單“婚慶一條街”全盛期臺灣影樓遍地開花的榮景。

  她説,在櫥窗的樣片裏看到新人身著華麗的婚紗、禮服,仿佛電影裏的男女主角,覺得時髦極了,“老三篇”(新郎和新娘半身照、全身照和新娘半身特寫照)立馬相形見絀。

  如今,臺灣婚紗影樓一枝獨秀的局面已不復現。“2008年前,幾乎每一天我們的四家門店都是天天有人排隊,2010年後就沒那麼好了。”2004年到大陸開店的紐約紐約時尚婚紗攝影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玲惠説。

  比返鄉老兵先行一步進入大陸的是臺産影視劇。1984年,臺灣影片《搭錯車》率先被引進大陸,“酒幹倘賣無”傳唱一時。而1990年上映的《媽媽再愛我一次》在票價不過1到3元的年代,不僅創造了逾兩億元的驚人票房,更引發大陸眾多觀眾“集體飆淚”。

  湖南“80後”妹子王靜對臺灣影視最深的印象來自《婉君》《梅花三弄》等瓊瑤劇。她説:“纏綿悱惻的臺劇算是一代人的愛情啟蒙,連情書都一度流行月朦朧鳥朦朧體。”

  這股“瓊瑤風”在湖南廣播電視臺與瓊瑤合作,推出電視劇《還珠格格》後達到頂峰。在“小燕子”趙薇一炮而紅的同時,許多臺灣藝人也借著“臺流”到大陸發展,不少人因此開始事業“第二春”。

  步入新世紀,《綜藝大哥大》《康熙來了》等臺灣綜藝節目借助網路在大陸躥紅。網友“再”説,從大學就開始迷《康熙來了》,不管是當時備考還是現在工作緊迫,都會不顧一切地抽出40分鐘,“去看小S(徐熙娣)和蔡康永耍寶”。

  每逢過年,大陸電視上總會響起“你旺我旺大家旺”的廣告語。起家于宜蘭的旺旺集團1992年成為在大陸申請商標註冊的首家臺灣企業。同年,“康師傅”牛肉麵開始在大陸飄香。旺旺、康師傅、統一、德克士等臺式“速食”的走紅得益於大陸經濟起飛、人民生活節奏加快。

  大陸廣闊的市場給臺資企業提供了茁壯成長的土壤。2009年,康師傅回臺上市,被臺灣媒體視為“衣錦還鄉”。而臺灣2011年評出的二十大最有價值品牌在大陸均有投資,宏達電、華碩電腦、85度C等品牌在大陸聲名遠播,有的大陸消費者甚至誤以為是本土品牌。

  “我在上海數年,有許多友人告訴我,這個品牌也是你們臺灣人開的哦!”臺灣投資人劉坤靈説,“我聽了既高興又不知如何接話。”(記者李寒芳 史衛燕)

編輯:吳曉寒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