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觀察:福建平潭 連通海峽兩岸的夢之島

時間:2013-07-26 10:33   來源:深圳特區報

記者觀察:福建平潭連通海峽兩岸的夢之島

  海峽號宛如一隻海上疾馳的龍貓。

  記者的沃爾沃採訪車開入平潭島風車林之中,大風吹出嗚嗚哨聲,人走路時也被吹得東搖西擺。 張雪松 攝

  自古以來,平潭就扼守著“海上走廊”——臺灣海峽和閩江口的咽喉,為太平洋西岸航線南北通衢必經之地。68海裏的“兩岸最近”區位優勢,給海峽經濟、文化交流注入了強心劑。而平潭綜合實驗區的開放猶如一股東南風,兩岸合作交流的風帆亦因此蓄滿能量。

  當日一大早,記者駕著沃爾沃採訪車馳上海壇海峽大橋上,並一路向東,當踏上平潭島時,我們“離臺灣已越來越近”。

  一艘遊輪

  拉近兩岸同胞咫尺距離

  下午6時許,大風。藍色的“海峽號”出現在不遠處的海面,隨著距離的縮短,洪亮的汽笛聲響徹平潭港區澳前作業區。

  港區工作人員肖娟告訴記者,“海峽號”平均每週有五班,週六日停航,每天早上9時準時起航駛向臺灣,下午2點再從臺灣返回。她説:“我們這船上一共有760個座位,空置率只有20%,往來海峽的乘客還是很多的。這條線航程較近,天氣好時,單程只需兩個半小時!”她還對記者説,6、7月份已經進入旅遊旺季,許多臺胞喜歡到有小夏威夷之稱的平潭旅遊,或者經平潭到福州等地遊玩。

  記者了解到,在當日這趟航行之旅中,有一批特殊的乘客,他們正是前來參加第五屆海峽論壇的臺胞。“這次臺灣來了一千多人,都是參加海峽論壇的。”據臺灣某旅行社領隊汪導稱,這次海峽論壇規模盛大,從參與的臺胞人數上就能感受到。他説,隨著平潭綜合實驗區的設立,越來越多的臺胞選擇在大陸做生意,將臺灣的特産帶來平潭批發,再運送到大陸各個省市地區。

  而同航班的許先生是臺灣人,他自己經營著一家早點鋪,這次趁著舉辦海峽論壇前來平潭,就是希望尋找合作夥伴,開一家專營“大腸包小腸(臺灣特色食品)”的店舖。他説:“這是我第二次來到平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這裡的變化日新月異,到處都在大搞開發建設,經濟潛力十分大!我對平潭的建議是,貨運、客運碼頭應該進一步擴大,兩岸交流可以更貫通。”

  綜合實驗區

  開啟海峽綜合協作新篇

  一位福州市民對記者説:“想吃平潭島的海鮮?簡單!走海壇海峽大橋只需90分鐘就到了。”記者了解到,除海峽大橋外,平潭溝通大陸的其他基礎設施正著手動工。福州國際機場至平潭高速公路、福州至平潭高速鐵路通車後,屆時半小時就可以往來機場及省會福州,以平潭為基點的經貿圈正輻射海峽兩岸。

  從地圖俯視平潭綜合實驗區,功能佈局從北到南分,分為文化教育、商務和港口經貿三大塊。據當地海洋與漁業部門的負責人介紹,平潭綜合實驗區目前正高薪引進臺灣人才,與大陸人員協同管理實驗區事宜。他透露稱,實驗區管委會副主任,以及幾個職能局領導崗位年薪高達數十萬元,有的還在虛位以待,為的就是帶動臺資企業進駐平潭,與臺商更好地進行溝通。

  “平潭類似國際自由港,優惠的稅收政策,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吸引著臺商前來投資的腳步”,當地海洋與漁業部門介紹,平潭5萬噸級的金井作業區預計明年啟用,進口物品主要以散貨為主。

  他還補充稱,另外一個利好消息是,規劃中的臺灣海峽隧道北線選址在平潭,建成後將連接起平潭島和臺灣新竹!

  3萬人

  創造隧道工程年産值300億

  平潭本地人老何驕傲地告訴記者:“全國哪有隧道工程,各個工地上,幾乎都能聽到平潭口音……在全國各地,乃至青藏高原,只要修築隧道,都少不了我們平潭人!”

  記者採訪中得到的有關數據也顯示,平潭島內,隧道工程從業人員近3萬,分包的全國隧道工程年産值超300億元。10年前就有報道指出,平潭攬下了國內約8成的隧道工程,直到現在,平潭人引以為豪的談資仍然是“隧道之鄉”。

  站在平潭君山腳下,瀰漫的“嵐”氣從雲中來,四週響起的是各類建築工程的施工聲,這座捕捉了兩岸人民眼球的島嶼,正揚帆起航。

  (深圳特區報平潭島7月25日電)

  海行見聞

  木麻黃樹讓沙灘變綠洲

  “我們平潭島的知名特點就是風大,你們一定要看看我們的大風車!”剛上島,當地海洋與漁業部門的施先生就這樣跟記者説。然而當我們的沃爾沃採訪車深入島內空曠地帶,聽到大風吹出嗚嗚哨聲,每次下車都很難關上車門,人走路時也被吹得東搖西擺……還是覺得有點兒心驚。

  走進島上村落,幾乎所有的屋子、路、花池、鵝圈……都是用大石塊壘成,在風沙和歲月的研磨下,呈現一片古舊的安靜。就連房瓦上,也都密密地壓上了一排排石塊防風。村裏人説,這條石和石塊都是從遠處的山上一點點費力採下來的,海島的石塊比磚更能抵抗潮濕含鹽的大風。

  “夏天這裡的氣溫要比福州低5攝氏度,現在其實還好啦,十月份以後那風才叫大!”施先生手指向窗外,“瞧,低處的風就是這些木麻黃幫我們攔住,高處的風不能浪費——大風車把它們轉換成電力資源。”

  記者順手望去,只見沿著公路是大片大片的綠色喬木,高低錯落,枝葉密密麻麻地垂下,像一道道重疊的綠網。“這就是木麻黃樹,它長得很快,抗風力強,不怕沙子埋!以前,這周圍幾百畝地全是沙灘……往往一晚上的大風吹沙,早起後房子就會半陷進去。解放後一直到現在,我們都在造林,種這種木麻黃,像網一樣把風沙攔住,這才能讓沙地變綠洲。” 施先生跟記者解釋道。記者四週打望風、沙和樹,突然有一種很特別的感覺,好像身處的並不是海島,而像來到了新疆、甘肅等地的防風固沙地。

  遠遠看到風車巨陣,記者便頂著大風下車,只見路邊一直到沿海沙灘、一直到遠處山坡,有數十台高達30多米的大風車在呼呼地轉著,原來這些就是將大風轉為電力的“終極武器”。“我們現在一共有風車60台,可以輸出電力10.6萬千瓦……”施先生告訴記者,“現在還打算在海邊擴建,建成以後,輸電量將達到100萬千瓦,這些電力由電力公司統一調配,可以惠及到島上40多萬的居民。”

  記者沿著木麻黃樹林向前走,只見林中圍起的沙地上整整齊齊地栽種著地瓜、花生、馬鈴薯等農作物,“沙地種不了糧食,種這些收成還不錯。”正在路邊放牛的楊中村村民楊恩告訴記者,沙地種出的西瓜特別甜,一年能收10來萬元。

  (深圳特區報平潭島7月25日電)

  大自然創造出“同胞奇觀

  大風之中,我們的沃爾沃採訪車還是小心地斜穿過安靜的平潭島,到達島西北部海面著名的“半洋石帆”之畔。

  據説,這是目前發現的全國最大的花崗岩球狀風化海蝕柱。那兩塊巨石立在海中央,我們無法靠近,但通過拉近的鏡頭,可以看到它們一大一小矗立,就像鼓起的風帆,帆下小小的石島有如木船一樣逼真,在狂風之中破浪前行。平潭海洋與漁業局的施先生告訴記者,兩塊巨石一塊高33米,一塊高17米。“這石帆就是我們平潭人、我們福建人海洋精神化成的!我們一直頑強、勇敢地奔向大海!”他得意地説。

  據説,平潭因有小大島嶼126座、岩礁648座,所以叫做“千礁百嶼”。

  “洋洋平潭,乃漱乃濯。邈邈遐景,載欣載矚。人亦有言,稱心易足。揮茲一觴,陶然自樂。”記者覺得把陶淵明的這詩,用在號稱“海蝕地貌甲天下”的平潭島,倒也奇妙自然。

  施先生帶著記者,小心地下到距離石帆最近的海岸邊。只見一塊塊巨大的圓形或橢圓形的巨石,被大海的鬼斧神工一層層剝開,有的像巨大的石牡丹,有的像巨大的石飛盤……施先生説,半洋石帆也是這種奇特的球狀巨石風化的産物,風大浪高潮差大,把石蛋狀的岩體一層層剝落露出新鮮的石核!

  記者突然有一種很奇妙的感覺:平潭島是大陸距離臺灣島最近的地方——只有126公里,而就在海峽對岸的臺灣野柳,記者也看過大面積的壯觀的海蝕地貌!那邊蘑菇狀的奇石、蠟燭狀的石臺,還有無數石球石臼……正和平潭島海蝕相互呼應,這是大自然的大手筆創造出的同胞奇觀!

  (深圳特區報平潭島7月25日電)

  海行點睛

  “我國第五大島,距離臺灣新竹僅68海裏,是廈門本島面積的2.5倍!”這三個數據,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它是福建第一大島——平潭島。

  它東瀕臺灣海峽、西鄰海壇海峽,僅需兩個半小時,兩岸同胞就可以互通往來。作為祖國大陸距臺灣本島最近處、東南海疆對臺經貿和人文交往的重要窗口,構築在平潭的兩岸綜合實驗區不論是現在還是未來,都發揮著越來越特殊的“橋頭堡”作用。

  海行足跡

  平潭島海蝕崖

  平潭綜合實驗區

  (本版采寫:深圳特區報特派記者 張雪松 姚堯 張焱婷)(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為深圳特區報特派記者 梅 戈 攝)

編輯:郜利敏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