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政策轉型遲遲未見 民進黨還有多少時間蹉跎?

時間:2013-05-07 15:25   來源:人民網-臺灣頻道

  民進黨的運作仰賴派系的穩定共治,“中國事務委員會”當然也無法跳脫這種邏輯,所以謝長廷的加入,確實讓蘇貞昌松了一口氣。臺灣《中國時報》今日刊發評論指出,接下來,這個新單位能否成為扭轉民進黨兩岸劣勢的支點,避免成為“有大佬背書”的橡皮圖章,才是民進黨的最大挑戰。

  歷經波折,民進黨“中國事務委員會”終究破鏡重圓,因為黨內山頭都有“非合作不可”的壓力。

  對蘇貞昌而言,“促進民共交流”是成立的初衷,裏頭若少了被視為“交流派”代表且兼具黨內實力的謝長廷,當然無法成其大;再者,蘇貞昌自詡為“桶箍”,假若連委員名單都喬不定,“蘇謝心結”恐衍生蝴蝶效應,讓黨的團結更是遙不可期。

  對謝長廷來説,他雖然也想“走自己的維新路”,但現實中,他的確很難在兩岸議題完全自行其是;於是,當陳菊喊出“團結”後,如果再不回頭,難保不被有心人扣上“破壞團結”的帽子。

  就蔡英文而言更是如此。因為,有心角逐2016的她,若要避免重蹈2012敗選覆轍,即便與蘇貞昌之間有競合關係,也必須期待蘇貞昌能把兩岸事務處理好,否則失敗的“中國事務委員會”,勢必成為她爭取大位的絆腳石。這也她呼籲謝長廷參與的關鍵。

  所以,“中國事務委員會”雖一度遭遇亂流,終究是在派系的恐怖平衡下順利起步。然而,隨著首次會議到來,有愈來愈多“非蘇係”開始質疑蘇貞昌對兩岸政策已有定見,如果天王大佬們持續高來高去、議而不決,讓委員會只剩畫押的功能,那就辜負了謝長廷最後回頭參與黨內兩岸決策會議的初衷了。

  在民進黨內討論兩岸議題相當棘手,尤其主事者如果心心唸唸還是自己的政治前途與臺灣地區領導人之路,勢必無法大刀闊斧推動民進黨的改革與轉型。

  蘇貞昌就任主席已快一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敗選時,説好的兩岸政策轉型仍未見任何進展,選舉將屆,民進黨自認它還多少時間可以緩議蹉跎?

編輯:郜利敏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