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學者:別再奢談再創臺灣“經濟奇跡”

時間:2013-03-19 14:24   來源:東南網

  日前,臺灣多家媒體評論多次談及再創臺灣“經濟奇跡”事宜。臺灣《工商時報》發表“臺灣的經濟奇跡不是靠民意創造的”社論,認為“領導層的決斷力”是再創臺灣經濟奇跡的關鍵。臺灣《旺報》發表“臺商回流,再創臺灣經濟奇跡”,強調臺灣應以積極開放心態鼓勵臺商回流與陸資入島,併發揮臺灣的創意與拼搏精神,“一定可再造臺灣經濟奇跡”。同時臺灣《聯合報》也發表“搶救人才,臺灣躍起”社論,認為人才問題是臺灣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課題,重視人才與青年問題,才是“臺灣躍起”的關鍵,才能“讓臺灣恢復成長動力,進而使經濟脫胎換骨”。看來,島內非常關注臺灣經濟發展現狀與困境,期待通過領導人的決斷力及開放與改革等,再創臺灣經濟奇跡。然而,這只能是一種心願與奢想卻不符合實際。臺灣已不具備再創“經濟奇跡”與“臺灣躍起”的條件,臺灣經濟發展的時空背景大不相同,尤其是“臺式民主”與政治惡鬥嚴重制約臺灣經濟發展。

  《工商時報》社論認為馬“若要事事順應民意,那麼政府必然一事無成,繼續空轉三年”,而“一個執政者的偉大在於面對變局能高瞻遠矚、當機立斷”,並以昔日臺灣經濟領航人尹仲容與英國前首相撤切爾夫人為例説明領導人決策的關鍵作用。然而,作者卻完全忽視了時代背景與臺灣的社會政治現實。今天的臺灣已不是威權時代,決策精英可以果斷做出決策,在不受任何政治阻力情況下強力推動與落實政策,並在特殊時空背景下讓臺灣經濟發展轉危為安並進而實現經濟起飛。今天的臺灣是民主政治,當局的任何重大經濟決策與改革,都要重視民意,要接受民意的考驗,而且會受到在野黨的強力制衡甚至抵制。這是民主體制的普遍現象,也是當今全球性民主政治病症頑疾之表現。在今天臺灣藍綠對立與政治對抗格局下,要馬當局不顧民意果斷專行,完全是不可能的。領導人的決策與改革受到許多因素的制約與牽制,近年一系列改革受到各界廣泛爭議與批判,讓改革方案不斷修改與調整,變得面目全非,改革不斷受阻與變調,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可以説,臺灣已不會再出現歷史上曾經有過的“政治強人”或“經濟強人”,要靠領導人的威權或決斷來振興臺灣經濟或再創“經濟奇跡”是不現實的,已不具有基本的政治環境與政治條件。

  就經濟層面而言,在經濟全球化與高科技産業迅速發展的背景下,在臺灣進入後工業化社會的情況下,臺灣經濟快速發展的優勢不再,既沒有廉價、充足的勞動力,也沒有低廉的土地供應,沒有強大的科技基礎,加上政治惡鬥,臺灣不具備經濟振興與再創經濟奇跡的經濟條件。不論是強調重視“搶救人才”還是鼓勵“臺商回流”,只是促進臺灣經濟發展的細節措施之一,而且不是根本性的問題。僅靠這兩點,根本不足以讓“臺灣躍起”,更不可能再創“經濟奇跡”。

  特別是在當時歷史背景下,臺灣經濟發展至上,經濟發展優先,環保意識尚未覺醒,也沒有發生強大的環保運動,臺當局可以不受環保因素的制約全力發展經濟。但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環保意識覺醒,環保運動高漲,環保優先觀念逐漸超越經濟增長至上,經濟建設受到嚴重制約與影響,近20多年來臺灣不再有重化工業發展,大型鋼鐵廠建設遲遲不能通過環保審批,“核四電廠”爭議更是持續數十年,如今面臨更大的“反核”運動,如今只好付諸“公投”決定命運,這正是臺灣經濟走下坡路的根源之一。未來核電工業在臺灣將逐漸退出歷史舞臺,經濟一大支柱的石化産業發展也會萎縮,別説再創臺灣經濟奇跡,要維持經濟持續發展都很困難。

  今天的臺灣別再懷念或追憶過去的經濟輝煌與經濟奇跡了,不論是經濟現狀還是政治現實,甚至內外環境,臺灣已根本不具再創經濟奇跡的條件,即使馬當局提出的“黃金十年”也難以實現。臺灣要做的是深刻反省與反思,逐步消除民粹主義與政治分離主義,逐步化解藍綠對抗與政治對立,逐步“去泛政治化”,為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政治與社會條件。同時臺灣需要從現實出發,客觀面對臺灣經濟發展的困難,充分利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難得歷史機遇,加強與深化兩岸經濟合作,為臺灣經濟發展爭取更多的機會,以實現經濟的持續與穩步發展。(中國社科院臺研所研究員、海峽導報特約評論員 王建民)

編輯:郜利敏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