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磊:ECFA簽署後臺灣經濟迎來發展新契機

2010-12-17 13:59     來源:SRC-423     編輯:胡珊珊

  2011年對兩岸經濟發展而言有三大背景:一是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簽署後兩岸經濟合作新時代;二是大陸展開“十二五規劃”建設和臺灣設計“黃金十年”的開端;三是後國際金融危機時期全球經濟格局大變動時代的來臨。尤其是ECFA的簽署,既是兩岸順應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兩大世界經濟發展潮流的産物,也是兩岸經濟關係發展30年後的客觀要求和時代特徵,不但為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提供了制度性保障,確保兩岸經濟關係沿著正常化、制度化、機制化、自由化的正確方向前進,還為臺灣經濟迎來經濟“二次騰飛”的新的歷史機遇。

  形勢與機遇

  由於ECFA將帶來兩岸間的貿易自由化和投資便利化,以及更緊密的經濟合作,這將有利於臺灣實現其總體經濟發展目標,開創經濟發展的“黃金十年”。2008年以來,臺灣當局的總體經濟發展目標是壯大臺灣、結合亞太、佈局全球。第一,壯大臺灣,重點是要將臺灣建設成為臺商營運總部。以“雙航圈”和“雙中心”推動臺灣成為企業創造價值和支援全球活動的營運總部,以推動臺商“全球佈局,根留臺灣”。其中,“黃金雙航圈”是以臺北為中心的東北亞與東南亞航圈,“營運雙中心”是臺商的全球營運中心、外商的區域營運中心。為此,臺灣當局于2010年4月通過“産業創新條例”,營造出在亞洲僅次於香港、與新加坡相倣的低稅投資環境,並將創新導向階段的臺灣産業結構的演進方向交給市場,再通過ECFA將大陸市場對全球外商的吸引力轉移到臺灣,為推動成為外商的區域營運中心創造條件。第二,結合亞太,重點是通過ECFA與大陸市場進行制度性連接,借助大陸市場與世界市場的經濟交流,建設臺灣成為亞太營運管理、金融服務、産業集資、倉儲轉運的平臺及跨國企業的亞太營運中心,擴展臺灣服務業與製造業,成為帶動經濟成長的雙引擎。第三,佈局全球,重點是ECFA簽署後通過與世界各地簽訂相關的貿易投資安排,加速推動臺灣與世界經濟的交流與合作,並建設全球科技與産品的創新中心,以提升臺灣生産力、競爭力,創造更多投資機會,促進新興産業發展。在以上三點總體經濟發展方向的框架內,臺灣當局特別將追求創新、節能減碳和高就業成長作為經濟發展的具體目標,並在兩岸簽署了ECFA的基礎上,強調臺灣經濟要“轉骨”變身,進行轉型與升級,開創臺灣經濟發展的“黃金十年”。戰後臺灣經濟依次經歷高、中、低速成長,“黃金十年”計劃的提出,有可能使臺灣經濟把握ECFA後的發展契機,扭轉近十年來經濟表現在“亞洲四小龍”中墊底的頹勢,重現早期高居“四小龍”榜首的“二次經濟騰飛”,平均經濟發展速度恢復到中速增長。


  兩岸簽署ECFA後,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由此前的民間自發為主演進為有政府規劃指導、有制度保障支撐的新型合作,不斷成長變化的大陸市場為臺資企業提供更多機會。大陸在“十一五”期間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1年3月將討論的“十二五規劃建議”將為大陸未來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確定基本方向和架構。擴大內需、調整結構和包容增長仍將是“十二五規劃”的基調和重點,這也為臺資企業和臺灣經濟提供了新的機遇。第一,擴大內需。中國大陸在國際金融危機後正面臨30年來的經濟大轉型,在美歐國際市場驟然萎縮的不利條件下,單一的出口導向發展模式將向出口導向與內需導向並重的經濟發展模式過渡,而消費需求將取代投資需求成為主要的經濟增長引擎。為此,“十二五”期間大陸將重點提高居民收入,大陸消費市場也蘊涵著巨大商機。第二,調整結構。擴大內需是從國際和宏觀經濟角度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調整總體經濟結構,而調整結構則從國內和中微觀角度強調産業結構和企業經營的轉型升級。大陸需要加快發展第三産業,使服務業佔GDP比重由目前的50%上升到發達經濟體普遍的70%左右,降低經濟運作的交易成本,同時大力推動以節能環保、高端裝備、生物技術、新資訊技術、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七大戰略性新興産業為重點的新興製造業發展,臺灣具有獨特優勢的服務業和製造業企業可以利用ECFA提供的有利條件加入進來。但大陸臺資企業也要順應大陸經濟發展潮流,在節能減排、自主創新、提高附加價值、建設行銷通路、空間梯度轉移等方面加快轉型升級。第三,包容增長。“包容性增長”是從均衡發展的角度縮小不同地區、不同階層、不同領域的貧富差距。為使經濟保持平穩快速發展,必須縮小城鄉差距、貧富差距、沿海與內地差距,避免出現M型社會結構,為此政府將在“十二五”期間擴大對農村、基層民眾及偏遠地區的公共工程基礎建設,大陸臺資企業也可參與各項投標。

  臺灣經濟主要問題

  ECFA簽署後的兩岸經濟發展形勢及經濟發展政策有利於臺灣的産業(實體經濟層面)與金融(貨幣經濟層面)轉型升級,突破制約自身發展的瓶頸。臺灣産業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結構性問題:一是産業結構中服務業競爭力欠缺。服務業産值雖佔臺GDP比重近3/4,但競爭力不強,具有低實質成長、低投資比例、低勞動投入、低研發投入、低國際競爭力、低産業關聯度等特點,無法真正充當擴大內需的主導産業。二是産品結構過於集中。臺灣經濟過度依賴半導體、面板等少數高科技電子製造業,這些産業易受産品景氣週期及國際市場變動的影響,尤其是國際金融危機席捲全球時臺灣因出口高度集中而受到嚴重衝擊。三是産值結構中附加價值較低的製造環節仍佔主流。在産品價值鏈生産的“微笑曲線”中,臺灣企業仍多集中在利潤較低的加工製造環節,即使在近年來臺灣企業在研發部分有較大提升的形勢下,臺灣製造業缺乏自有品牌、核心技術與銷售渠道的代工生産模式弊端仍暴露無遺。

 

  臺灣金融則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問題:一是效益低。臺灣由於銀行多市場小,信貸供過於求,銀行業間競爭激烈,利差小,利潤薄,加之大量臺灣企業外移,銀行在島記憶體貸比低,更降低了銀行效益。臺灣保險業也存在利差低的問題。二是風險高。臺灣産品結構高度集中于高科技産業,銀行信貸也高度集中在這些産業和企業,公股銀行尤其如此,致使臺灣銀行業信貸集中度在亞洲數一數二,加之消費金融方面信用卡氾濫,呆賬比率過高,銀行業信用風險因此較高。三是規模小。在臺灣産業結構變化中,大型企業日益居於主導地位;主導産業則向技術、知識密集型産業轉變。與此相對應的,臺灣金融結構出現了銀行大型化和向直接金融結構轉變的趨勢,其主要原因是大銀行更適合大企業,而直接金融結構更適於克服知識密集型企業普遍存在的技術與産品創新風險。然而無論是銀行還是資本市場,在向大型化轉型的過程中,受市場容量和開放程度的限制,始終無法達到足夠大的有效規模,影響了金融機構功能的發揮和金融業務的發展創新。

  發展前景

  近30年來世界經濟潮流的發展趨勢,是以中國大陸為中心的亞洲經濟的崛起,尤其是國際金融危機後,大陸已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主要引擎,2009年大陸對世界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高達50%。在大陸市場蓬勃發展、臺灣當局大陸政策日益開放的有利條件下,通過ECFA的簽署,臺灣産業與金融未來發展趨勢將是順應時代潮流、把握歷史契機,通過兩岸經濟合作的不斷深化轉型升級,加速臺灣經濟增長,並在世界經濟結構調整的歷史進程中搶佔先機。


  首先ECFA有利於臺灣服務業發展。服務業是內需型産業,鋻於臺灣對外投資的70%以上在大陸,其中絕大部分是製造業企業,臺灣服務業也需要跟隨服務對象拓展經營地域,增強自身實力。大陸市場對臺灣服務業開放解決了其市場規模不足的問題,規模經濟所帶來的利潤將提升臺灣服務業的研發投入,增強其國際競爭力,成為能夠帶動臺灣經濟發展的引擎。其次ECFA有利於臺灣製造業轉型升級。臺灣近年來提出並重點推動的“六大新興産業”在島內産業結構的産值比重都不大,其中一半多是製造業。ECFA的簽訂不僅解決了新興産業發展初期所必需的規模問題,還可借助兩岸産業合作加強研發設計、自有品牌與行銷通路的發展,改變出口産品結構過於集中、産品附加價值過低的不利局面。第三是有利於臺灣金融業的結構轉型。ECFA的簽署將逐步解決臺灣金融業市場容量不足和兩岸間開放限制過多的問題,使臺灣金融業有機會借助大陸市場規模提高收益率,降低信貸集中度,擴大銀行規模,增加間接金融中的大銀行比重,並通過兩岸資本市場合作、放寬資金在兩岸間流動的限制等措施,加強臺灣資本市場建設,促使臺灣向“亞太資産管理中心”、“亞太籌資中心”、及“亞太金融服務中心”等目標邁進。臺灣金融業進入大陸市場所具備的自身優勢主要有三:一是大陸各類銀行的獲利來源主要仍以企業金融業務為主,臺灣的銀行在消費金融業務方面起步較早,經驗更豐富;二是大陸銀行的企業金融業務基於風險等因素考慮多重視中大型企業,臺灣的銀行則因臺灣經濟一直是以中小企業為主的經濟發展模式而對中小企業融資具有獨特優勢;三是大陸臺商眾多,很多臺商更適應臺資銀行的貸款模式,使臺資銀行在這一客戶群體比大陸銀行擁有更強的吸引力。(本文作者朱磊係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經濟研究室主任 經濟學博士)

 

本網獨家稿件,如需轉載請與我網聯繫

 

 

更多精彩請點擊台灣網金融頻道 專家專欄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