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需要共同應對全球金融危機

2009-02-17 13:04     來源:SRC-423     編輯:胡珊珊

  美國房地産泡沫破滅引發全球金融危機,進而危及世界各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增長,其規模之大、範圍之廣、程度之深、影響之大,普遍認為百年難遇,兩岸也因此面臨嚴峻複雜的經濟形勢。對此,中國社科院臺研所經濟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員、經濟學博士朱磊認為,兩岸應正視全球經濟危機的嚴峻與複雜,攜手並肩,充分合作,突破困境,渡過難關。

 

  全球金融危機對兩岸經濟的衝擊主要是通過出口減少和投資消費水準的降低。

 

  一方面,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導致兩岸外需下降。美歐和日本是全球金融危機的主要受災區,中國大陸對這些地區的出口占出口總額的比重高達71%,西方發達國家因金融危機減少進口,將對大陸出口造成負面影響。此外,恐慌性預期也會對出口産生影響。雖然大陸出口産品以低端製造業産品為主,收入彈性較低,但隨著人們意識中的全球金融危機不斷強化,出口企業還是會大量減産,使預期出口下滑變為現實。相較于外貿依存度為62%的大陸來説,外貿依存度高達132%的臺灣受創更深。近10年出口對臺灣經濟增長率的貢獻在70%以上,而全球金融危機明顯對其出口造成衝擊,9月份臺灣出口同比下降1.6%,是2002年4月以來首次月度出口下滑,臺當局預測,從今年第3季度起,臺灣出口可能發生連續5個季度的衰退,比20世紀7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時還嚴重。

 

  另一方面,全球金融危機會使投資減少和消費萎縮。金融危機期間,除銀行惜貸造成企業融資困難進而影響投資外,股市重挫導致股民財富大幅縮水,使其消費水準,尤其是大宗消費品需求普遍下降,如房地産交易萎縮,也會降低廠商投資意願。大陸股市自去年10月以來跌幅已經超過70%,9月下旬剛剛因政府利好政策出臺出現強勁反彈,在全球金融危機的衝擊下迅速退潮。臺灣股市自今年5月20日新當局上臺以後即跌勢不止,全球金融危機更使其跌速加快,已由9000多點一口氣跌破4000點,接近民進黨執政時的最低點,一度有超過70%的臺灣上市公司股票同時跌停。股市低迷影響下,兩岸均調降了預期經濟增長率。中國人民銀行預測明年大陸經濟增長率將在8%至9%之間,這是大陸經濟連續保持5年兩位數增長後回落到個位數。臺當局預估今、明兩年的臺灣經濟成長率為1.87%和2.12%。

 

  全球經濟危機雖雖對兩岸造成不同程度的衝擊,但機遇與挑戰並存,兩岸完全可以攜手並肩,相互支援,合作互補,共度難關,並以此為契機,將兩岸經濟關係與政治關係推向全面合作的新階段。

 

  首先,大陸具備迎戰經濟危機的實力。按照名義匯率計算,中國大陸的GDP為2.244萬億美元,排名世界第四;按照新的購買力平價法計算,中國大陸的GDP為5.333萬億美元,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規模佔世界經濟的10%。大陸近年來一直以其龐大的經濟規模保持著高速經濟增長,即使受經濟週期和全球金融危機影響GDP增速將有所回落,這個調整期也不會太長,未來10年增長潛力仍然很大。一是大陸處於工業化中期階段,發展空間還很大;二是大陸每人平均GDP才2550美元,屬於中低收入國家水準,正處於高增長期;三是隨著每人平均收入提高消費市場將不斷擴大。中國大陸擁有如此大的市場,又是世界上最好的加工基地,同時産業升級具有相當大空間,後發優勢明顯。大陸連續多年實現糧食增産,財政收入快速穩定增長,外匯儲備不斷增加,目前已近2萬億美元,都使其有實力對抗全球經濟危機。

 

  其次,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迎來新的機遇。國民黨在臺重新執政後,兩岸都有加強經濟交流的強烈意願。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在其就職演説中公開表示了加強兩岸經濟合作的願望:“今後將繼續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儘早恢復協商,並秉持四月十二日在博鰲論壇中提出的‘正視現實,開創未來;擱置爭議,追求雙贏’,尋求共同利益的平衡點。兩岸走向雙贏的起點,是經貿往來與文化交流的全面正常化,我們已經做好協商的準備。”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主任陳雲林則在此後的談話中也表達了大陸繼續推動兩岸經濟合作的決心:“在新的形勢下,我們將更為努力地推動兩岸直接‘三通’進程,更為努力地促進兩岸經濟文化等各項交流合作,更為努力地推進兩岸同胞和社會各界的交往,擴大兩岸同胞的共同利益。”

 

  今年6月恢復的中斷了近10年的海協會與海基會的兩會協商,是兩岸關係改善和發展的重要標誌,兩會協商可以充分發揮其應有功能,緊緊圍繞兩岸同胞最為關心的經濟、民生議題,不斷取得實際成果。11月上旬,海協會與海基會的兩會協商在臺北舉行,並簽署了“海峽兩岸空運協議”、“海峽兩岸海運協議”、“海峽兩岸郵政協議”及“海峽兩岸食品安全協議”4項協議。此次“陳江會”是繼今年6月第一次“陳江會”在北京舉行後,第二次在臺北舉行,日後援此慣例,輪流在兩岸舉行,不但建立起兩岸制度化的協商機制,還成為兩岸和平發展、經濟繁榮的里程碑。

 

  最後,兩岸經濟合作可以共渡全球金融危機。在以兩會協商為主、國共兩黨交流為先導的溝通渠道下,兩岸可以逐步推動取消影響兩岸經濟關係發展的各種障礙,實現兩岸經濟關係正常化。在此基礎上,構建兩岸經濟合作機制,推進兩岸經濟關係的規範化和穩定化,逐漸構築起長期穩定的、具有兩岸特色互動雙贏總體框架。通過兩岸經濟合作機制的運作,雙方可以商討兩岸經濟交流合作的重大問題,確定交流合作的重點領域和重點項目,協調兩岸之間的投資和貿易政策,為深化兩岸經濟合作提供更好的環境和條件,開展合理的資源配置和分工合作,發揮優勢互補的經濟效果。

 

  以今年11月兩岸兩會的協商成果為例。在空運方面建立直達航路,雙方航管部門直接交接,未來桃園至上海的航程只需要1.5小時,可約節省40%至45%的燃油,航空公司及旅客節省的成本每年約達30億元新台幣以上。在海運方面,海運直航平均可以節省每航次航行時間16至27小時,成本節省15%至30%,同時兩岸相互免征營業稅及所得稅,可以提升企業物流配送效率,並創造港口新增運量,並擴大鄰近地區的各種附加價值活動。兩岸海空客貨直航不但可以節省兩岸人民及貨物往來的時間及成本,提升人民福祉及企業經營效率,同時對於增強臺灣國際競爭力、發展臺灣成為亞太海空運轉中心、以及建設臺灣成為臺商的全球營運總部及國際企業的亞太營運總部,也有奠定基礎的作用。有人預估,國際地位一再下降的高雄港可望在兩岸直航之後起死回生,每年增加的商機超過千億元新台幣。臺灣輸入大陸的農産品也因直航大幅降低運輸成本,出口額有望增加兩成以上。此外,兩岸直航會增強外商在臺投資意願,明年在臺設立區域營運總部的家數可能從目前的615家增至800家。
 

  為有效應對此次全球金融危機,最近大陸公佈促進經濟增長的10項重大措施,預計至2010年底投入4萬億元人民幣,也為臺資企業在大陸的轉型升級和長遠發展提供機會。大陸已表示,將協調有關部門研擬支援臺資企業發展的具體措施:第一,拓寬臺商投資領域,提高兩岸合作層次,協助臺資企業參與大陸的基礎設施和重大工程建設;第二,促進兩岸加強第三産業的合作,推動臺資企業投資現代服務業;第三,鼓勵臺商投資大陸資源開發、節能環保産業,開展兩岸節能和環保技術交流;第四,支援和協助臺資企業自主創新,實現轉型升級,加快向大陸中西部的産業轉移步伐;第五,加快推進兩岸金融合作,在合理增加信貸規模的政策調整中,綜合考慮中小臺資企業資金需求,為臺資企業提供融資便利。

 

  總之,兩岸應正視全球經濟危機的嚴峻與複雜,攜手並肩,充分合作,突破困境,渡過難關。兩岸經濟合作已經具備相當的基礎,經濟依賴性與互補性非常明顯,進一步加深合作的潛力還很大,發揮各自的優勢,共同抵禦危機,將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中一頁新的篇章。(作者朱磊係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經濟研究室主任 經濟學博士)

 

 

  作者簡歷

  朱磊,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經濟研究室主任,經濟學博士,澳大利亞雪梨大學經濟工商管理學院訪問學者。主要研究臺灣經濟與兩岸經貿,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課題、國臺辦委託課題、北京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重點研究課題等10余項,出版專著1本,全國核心學術期刊發表論文20余篇,時政論文100余篇。

 

本網獨家稿件,如需轉載請與我網聯繫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