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國資委主任蔣潔敏日前在本部門經濟形勢通報會議上要求,央企的增加值增長要達到8%以上,利潤增長要達到10%以上。他同時表示,中央企業必須承擔保增長的重大責任,這既是重大經濟責任,也是重大政治責任。為此,國資委已經成立“保增長”工作小組,重點是協調幫助央企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眾所週知,央企大多是規模型、資源型和壟斷型的,雖然也在追求技術創新,但現實的情況是,沒有哪一家是以創新見長,更多是靠規模制勝。既如此,央企的成長和壯大,其實是深深依賴於整個中國經濟環境的發展,甚至可以説是依賴於處於下游的諸多消費領域企業,諸多民營企業,諸多出口導向的勞動密集型企業,是他們的活力和需求,為央企的發展創造了巨大空間,否則央企的投資和資源是找不到買單者的。現在,處於下游的這部分企業需求萎縮,央企光想靠自己的發力難以實現“保增長”。除了石油、電信等這樣一些超級壟斷央企有著穩定的壟斷利潤支撐,其他那些相當程度上依靠投資驅動的央企,增長是很有難度的,甚至負增長也不是沒有可能。
央企所面臨的局勢是,一旦大規模投資的好日子漸行漸遠,自身如何做到船大亦掉頭,如何做到讓自己的管理效率和技術創新更上一層樓,以消化大規模擴張的問題,以應對並不客觀的國內外經濟環境。因此,國資委最應該成立的不是“保增長”工作小組,而應該是“調結構”小組。一味地追求數字增長,經濟結構優化就會被一而再再而三地往後排,永遠排在明天。
石油有過會戰的歷史,有過保 的軍令狀,但如果將這種會戰情結放在整個經濟範疇裏,就是較為危險的。當一個經濟規律上的事情被上升到政治責任,被摻入了政治規律,僅僅借鑒我們五六十年前的歷史就知道,這很可能變得荒腔走板,不是統計造假,就是不顧一切的浪費。保增長本來就是一種預期,努力去做,至於結果如何強求不得。一切按照經濟規律辦事,這本來應該是我們的共識,因為違反經濟發展規律,沒有不被碰得頭破血流的。但是歷史的無奈之處,就是總有人覺得自己天賦異稟,覺得自己身處的時代和環境變了,以至於憑藉自己的異想天開、長官意志和科技工具,就能夠衝破迷霧,看到本質,做到無數前人都做不到的事情。可是歷史也是無情的,一次又一次,都只是在重復前人的錯誤而已,沒有例外。
央企的保增長的確對整個中國經濟復蘇會起到重要作用,但是這種保增長應該交由企業去努力爭取,切忌成為那種要錢給錢、要糧給糧、要政策給政策的保增長。這樣只是保央企的增長,卻可能擠掉其他企業的增長。但願央企不要被這個保增長的政治責任逼急了去漲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