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百姓理財更多政策土壤

2012-12-28 08:50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王偉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這本是各路人馬投身理財大軍的初衷,可時值年底,不少鎩羽而歸的投資者卻只能戲謔調侃,“你越理財,財越離你”。

  從表面看,個人理財應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拼的是眼光、膽識、技能與心態。若想真正受益,必須擁有理財知識與技能,合理把控風險。

  然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越理越賠的抱怨也在警示相關部門,十八大報告裏的“多渠道增加居民財産性收入”要從紙面走向實踐,還需要更多的政策土壤與制度環境。

  首先,應進一步拓寬渠道,鼓勵金融創新。隨著市場經濟日漸成熟,“只愛儲蓄”的理財觀念漸行漸遠,尤其在不時高企的通脹面前,如何讓錢袋子保值增值是所有人的第一關切。

  然而,一面擔憂財富縮水,一面投資市場低迷不振,不時見諸報端的“某某熱”就如同“病急亂投醫”,成為旺盛投資需求的生動注解。這種情況下,如果沒有合理的渠道疏引,既會消解投資熱情,也會對社會正常的經濟生活秩序造成干擾,有礙健康理財觀念的生成。因此,構建多層次的資本市場,鼓勵金融創新,才能將老百姓的投資慾望與經濟發展需要合理對接。

  同時,強化投資監管,對違法犯法絕不手軟。“銀行人員私售理財産品”、“上市公司業績作假”、“信託兌付危機”……頻頻曝光的黑幕雖是個案,卻一再突破人們的信任底線,對投資者的財富和心理都造成巨大傷害。

  金融運作因其專業性,普通人很難真正透悉。這時,各級監管部門就要真正擔起職責,不僅要“有規可依”,更要“執法必嚴”,切莫讓各項風險內控外控措施都成了紙上談兵。目前來看,這是重獲投資者信心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只有完備嚴苛的審查與監督,設下道道關卡,才能確保各類理財産品“表裏如一”,貨真價實。否則,中途變臉,損害的不僅是財富,更是公信力。

  不可否認,股市是各路投資最終的主戰場。股市牛氣沖天是理財者的共同心願。12月5日,A股驚天逆轉收復2000點,截至12月26日,上證綜指達2219點,當月漲幅已超10%。回暖的指數猶如強心劑,重燃股民希望,然而,若要真正重拾股民信心,還必須進一步改善股市投資環境,加大對股市監管和治理的力度,以制度變革減少賭博與投機,讓股票不再是少數人的金錢遊戲,重歸“價值投資”的正途。只有這樣才能保護中小股民的合法權益,讓居民財産性收入與國家經濟比翼齊飛,讓“傷心地”重為投資者與企業共用經濟發展成果的“聚寶盆”。

  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給百姓理財更多政策土壤。 劉 暢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