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行領軍貿易金融 促進銀企共贏

2012-12-28 08:45     來源:國際商報     編輯:王偉

  作者:魏建玲 宋淙淙

  2011年來,主要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疲軟,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惡化,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産生諸多不利影響。中國銀行充分發揮貿易金融業務的傳統優勢,加大産品創新力度,積極參與市場規則建立,全方位支援企業的貿易金融需求,成功實現了銀企共贏。日前,中國銀行貿易金融部總經理程軍接受記者專訪,介紹了中國銀行業務的新變化。

  記者:作為全球網路最為發達的中資銀行,中行的國際結算業務發展情況如何?

  程軍:國際結算是外貿企業最基本的金融需求,專業、高效、快捷的國際結算服務對保障企業收付款安全、加強資金運用和管理至關重要。中國銀行從創立伊始即開辦此業務,以傳統優勢發揮國際結算主渠道作用,迄今已積累了百年的業務經驗。

  中國銀行的全球網路是國際結算業務領先國內同業的重要支柱。截至2011年末,中行已在32個國家和香港、澳門、臺灣地區設立了586家分支機構,與179個國家和地區的近1500家外資銀行分支機構建立了代理合作關係。

  今年前三季度,中國銀行集團國際結算量超過2.03萬億美元,保持全球領先。境內機構完成國際貿易結算量9759.65億美元,同比增長16.25%,高於外貿進出口增速9.21個百分點,市場份額超過30%,繼續保持領先。國際保理業務保持良好發展態勢,出口雙保理業務量連續多年全球第一。

  記者:供應鏈金融的誕生為銀企帶來“雙贏”,多家銀行均致力於此領域的拓展。您怎麼看?

  程軍:貿易融資以真實的貿易背景為基礎,在期限、授信、擔保、利率等方面更具靈活性,更貼近進出口企業的資金使用需求。中國銀行根據市場和客戶需求,已研發推出了應收賬款保理池融資、銀行保單保理、銀行保單福費廷、電子稅費支付擔保等創新産品和公用事業保函、轉口貿易項下專項融資等創新業務模式,充分滿足客戶的差異化融資需求。

  在傳統貿易融資産品基礎上,中國銀行近年來亦大力打造供應鏈融資産品體系,積極推進國內應付賬款融資、經銷商融資、標準倉單融資、應收賬款池融資、創新型信用險項下融信達等新産品的研發及試點,形成了包括應收賬款類、貨押類融資以及預付/應付賬款類融資三大門類,涵蓋供應鏈全流程的産品體系。

  記者:中行在推動人民幣的跨境使用上有何新動向?

  程軍:自2009年7月跨境人民幣試點開始以來,中國銀行積極把握政策機遇,發揮在清算渠道、客戶基礎、金融産品、專業技術、品牌形象等方面的優勢,跨境人民幣結算市場份額居同業首位,市場領先地位繼續鞏固。

  今年初,中國銀行以“人民幣,全球貿易和投資新選擇”為主題,由行領導帶隊分別在南非、香港、英國、美國等多個國家和地區舉辦了9場推介活動,在山東、廣東等重點省區舉辦跨境人民幣業務推廣活動,市場反響良好。截至9月末,中國銀行境內機構共辦理各類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9540億元,同比增長59%,為電氣、通訊設備、電子産品、交通運輸、化工、製造、批發零售等不同行業的上萬家客戶辦理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市場份額超過30%;中銀香港以參加行身份辦理業務2373多億元,其他海外機構辦理4913多億元。此外,中銀香港以清算行身份辦理業務超過1.65萬億元。

  為便利企業的跨境貿易和投資,推動跨境人民幣業務快速發展,中國銀行不斷豐富跨境人民幣産品體系,加快建設清算渠道。中行現有國際結算和貿易融資産品均適用於跨境人民幣結算,還根據不同類型客戶的實際需求,為其提供跨境人民幣結算、融資、信貸、資金、債券、理財、投資等全方位的跨境及海外人民幣産品,針對客戶的個性化需求為其度身打造綜合性服務解決方案,促進人民幣貿易和投資的便利化。

  中國銀行發揮清算行、代理行一級清算與海外機構二級清算並舉的獨特優勢,為境外參加行開立跨境人民幣清算賬戶遍佈亞洲、歐洲、美洲、大洋洲和非洲,已初步建立起覆蓋全球的清算網路,處於市場領先地位。

  記者:隨著“走出去”企業的逐漸增多,其在海外的銀行業務需求也逐漸增多。中國銀行有哪些專門為“走出去”企業設計的特色業務?

  程軍:中國銀行為支援“走出去”企業設計的特色業務有很多種,比如融資性對外擔保,就是為企業的海外業務發展提供融資服務的擔保産品。該産品可以幫助境外投資企業借助國內關聯企業的實力通過中行的擔保獲得在當地金融機構的資金和授信支援,也為中國企業在境外收購、並購國外優質企業和能源、礦産資源提供最為有力的保障。

  中國銀行還在國內擁有當前總量最高的融資性對外擔保餘額指標。今年1~9月,中國銀行累計敘做融資性對外擔保業務213筆,合計擔保55.95億美元,為國內企業“走出去”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援。

  再比如2002年開辦的對外承包工程保函風險專項資金業務,該業務由中國銀行獨家承辦,有效解決了對外承包工程企業銀行授信不足、資金緊張的困難,為中國企業參與國際對外承包工程業務競爭提供了有力支援。自業務開辦以來,中國銀行已累計為129家企業提供保函889筆,累計擔保金額28.03億美元,涉及合同金額504.27億美元。在為對外承包工程企業提供“走出去”金融支援的同時,中國銀行還依託自身的保函專業技術優勢,確保本專項資金項下保函未發生任何墊支賠付,切實保障了國家資金的安全。

  記者:中國銀行入選全球系統性重要銀行,百年中行的國際影響力甚為深遠。中行是如何傳播影響力的?

  程軍:首先,中國銀行具有一流的國際結算和貿易融資人才隊伍。近年來,受歐債危機影響,單據掉包、無理拒付等出口希臘的業務糾紛頻頻發生,這對廣東和江浙一帶規模較小的出口企業造成致命打擊。根據分行反饋的情況,中國銀行的專家一方面發揮自身專業技術優勢與對方銀行有理、有據、有節地展開交涉;另一方面積極開展培訓,指導客戶正確操作,如何有效規避潛在風險;同時,針對部分國外銀行違反國際慣例,惡意拒付的行為,憑藉在各類國際組織擔任主要職務的地位,利用國際商會等平臺幫助我國外貿企業爭取正當權益。在中國銀行的協助下,多起糾紛順利化解,企業順利收到貨款,贏得了客戶的高度讚揚。

  在推進金融市場改革上,中行亦不遺餘力。2011年,在中國銀行的積極倡導下,中國銀行業協會發起設立貿易金融專業委員會,中國銀行當選為第一屆貿易金融專業委員會主任單位。中國銀行全程參與了此項工作,包括起草《關於成立貿易金融專業委員會的建議書》,草擬完成委員會章程、工作規範、自律公約等工作文件,並調派人員常駐協會,為協會的創立發揮了關鍵作用。協會成立後,中國銀行又協助協會健全貿易金融專業委員會的工作規則、推進貿易金融行業制度建設、組織編寫貿易金融業務工作指引、組織各種形式交流會議和業務交流等,極大地支援了協會的工作。

  不僅在國內發揮行業影響力,在國際舞臺上,中國銀行同樣積極參與和發揮作用。中國銀行贊助了國際商會銀行委員會2011年秋季全球會議銀行委員會技術會議,承擔了會議組織、材料準備等大量工作,為會議的順利召開作出重要貢獻;作為來自新興經濟體的唯一商業銀行,中國銀行參加了國際商會貿易融資違約登記項目,為該項目提供大量統計數據,使該項目數據更加多元化及更具代表性。此外,受國際商會中國國家委員會委託,中國銀行還承擔了《國際商會見索即付保函統一規則(2010年修訂本)指南》的翻譯工作,該著作共計530余頁。

  中國銀行長期作為國家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和對外籌資的主渠道,服務大眾,誠信至上,為支援經濟建設和促進對外經貿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作為傳統優勢和核心品牌業務,中國銀行成立伊始即著手開辦國際結算及貿易融資業務,持續經營百年從未間斷。在新的一年裏,中國銀行將認真貫徹國家“十二五”發展規劃,繼續堅持“貿易金融服務一流”的戰略發展目標,充分發揮貿易金融業務優勢,為客戶提供更為高效、便捷的服務,為中國的對外貿易發展和國民經濟增長提供更強有力的金融支援。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