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投9萬收益不足5千 基金難享複利收益

2013-08-05 15:32     來源:解放日報     編輯:林天泉

  很多人買基金,是受到這種誘惑:利用複利效應讓財富快速增長。但是,基金定投自2005年開設以來已經8年,有多少投資者享受到了複利這塊美味的“蛋糕”呢?

  2008年股市高處跌落時,陳小姐在一家基金公司的網站上看到了一篇“富爸爸投資”的文章,富爸爸的第一份投資是從孩子出生起到18歲,每月定投500元,以香港恒生指數 10年複合年均收益率9.05%計算,18年後累計資産凈值超過27萬元,基本可以滿足孩子的大學教育費用。富爸爸的第二份投資是從30歲起每月定投1000元,以香港恒生指數30年複合年均收益率11.88%計算,30年後到退休時可以積累310萬元的養老金。這篇文章讓陳小姐茅塞頓開,於是每月拿出1500元,購買了一個股票型基金,做了兩份基金定投計劃,一份為女兒積攢大學學費,一份為自己和丈夫積攢養老金。

  近日,在基金定投整5年時,陳小姐盤點了基金賬戶,她失望地發現,5年總投入9萬元,總收益竟不到5000元,遠遠不及購買理財産品的收益,甚至不如存在銀行做定期。陳小姐一下子有了一種被欺騙感,基金定投的信心大受打擊,乾脆一股腦兒把基金全部贖回,轉而購買理財産品。

  像陳小姐這樣的基民大有人在。是複利的理論欺騙了陳小姐?還是追求複利的投資策略誤了陳小姐?怎樣才能享受到複利呢?

  投資趁早,時間就是財富

  理財有一個72法則,即資産價值增長一倍所需的時間與複利呈72/R的關係。在1%年增長率下,1元錢經過72年變成2元;在10%的年增長率下,資産價值翻一倍的時間則僅為7.2年。通俗而言,“複利”就是連本帶利的利滾利。如果每年都能保持一定水準的收益率,若干年後就能獲得非常可觀的財富增長。

  愛因斯坦曾經説過複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跡,因為它揭示了財富快速增長的秘密。理財師舉了兩個例子:A從20歲起每月定投500元,假設年平均收益為10%,他投資7年就不再投入,然後讓本金與獲利一路成長,到了60歲要養老時,本利已經達到141萬元;B則27歲才開始投資,每月同樣定投500元,同樣是10%的年收益率,但他直到59歲才累積到140萬元,整整花了32年持續投入。A和B好比兩個參加等距離競走的人,A提早出發,就可以輕鬆散步,而後出發的B只能辛苦追趕。

  理財師介紹,影響財富積累的因素有3個:一是具備增值能力的資本,二是複利的作用時間,三是加速複利過程的顯著增長。可見,投資越早,堅持越久,隨著時間的延續,回報將會非常驚人。對於陳小姐這樣的基民而言,她的第一步是正確的,即每個月定時定額投資。理財必須強制投資,這是積累人生財富的必由之路。而要享受複利效應,首先是投資要儘早。

  一旦有虧,複利效應大減

  富爸爸投資效益很誘人,但要實現這種效益,有一個前提,即必須在18年甚至30年中,富爸爸的投資都實現了正效益,沒有負收益,甚至沒有零收益,這樣複利的雪球才能越滾越大。但這可能嗎?

  光大銀行私人銀行上海中心副總經理趙志敏分析複利效應:假如陳小姐每個月定投500元,一共投資10年,每年穩定地獲取10%的收益,那麼10年之後陳小姐連本帶利一共可獲得103276.01元。假如陳小姐還是每個月定投500元,同樣投資10年,在前9年每年獲取15%的收益,但是在最後一年由於投資失誤損失了30%,那麼10年之後陳小姐連本帶利一共獲得了80096.74元。儘管後一個假設中陳小姐前9年每年都比前一個假設中多獲取5%的收益,但最後一年的投資損失卻使得她最終收益落後前面23179.27元。由此可見,投資損失對於複利的影響是巨大的,稍不謹慎就有可能“辛辛苦苦數十年,一朝回到解放前”。

  長達十幾二十多年的投資過程中,每年都能獲得穩定的正收益基本上是一種幻想,即便是存銀行、買國債這種看似正收益的無風險投資,如果將通貨膨脹因素考慮在內,也有可能是負收益,更不用説投資基金、股票等風險資産了。目前看來,中國股市是牛短熊長,很多時候投資者不得不面對零收益,甚至是負收益,一旦發生這種情況,複利的魅力就蕩然無存了。

  長期投資,不能自生自滅

  陳小姐長達5年的基金定投結果顯示:要吃到複利的“蛋糕”,就不能把錢往基金公司一交了之。

  首先,把錢交給誰?投資者需要用心審查。很多投資者決定做哪家基金公司的定投前,會查詢基金業績,此時最易陷入基金行銷陷阱。很多基金在宣傳行銷時都會拿出某段時間的收益率、分紅史或是晨星排名説事,但一時的業績並不能成為甄選基金的標準,最差的基金也有可能是曾經的晨星周冠軍。事實上,排名的本身並沒有問題,評價基金業績確實應該參考評級機構的排名進行同類橫向比較,一直徘徊在後幾名的一定不是好基金,但好基金也不一定一直排在前幾名。投資者要正確認識基金排名與基金風格之間的關係,當資本市場的波動性加強時,經常發生績優基金“風水輪流轉”的現象。在牛市中,業績突出、排名靠前的一般都是高倉位的進取型基金,而一旦市場由牛轉熊發生轉變,這類基金往往最不抗跌,呈明顯的W型走勢。在低迷市場中業績亮眼的通常是倉位控制較低、風格較為保守的基金,它們的收益率曲線就相對平滑一些。

  趙志敏認為,既然鮮有“常勝將軍”,定投投資者就應該選擇波動率較小、抗跌性較強的基金。波動率高的基金更適合對市場有一定經驗的趨勢投資者,只要踏準市場漲跌節奏,就能獲得超越基金平均表現的投資回報。

  其次,不能當甩手掌櫃。很多機構都告訴投資者定投的妙處就在於可以抹平市場波動,因此“基金需要長期投資”、“定投是最佳的長期投資”,最終將跑贏市場。但是實際上他們混淆了兩個概念,即“長期投資”和“長期持有”。對於一個單邊上漲的牛市,基金定投無疑是逐步抬高了入市成本;對於一個單邊下跌的熊市,基金定投只是不斷擴大了投資損失;對於一個振蕩市場而言,定投的週期和市場振蕩節奏緊密相關,極端情況下也有可能會發生總在高點入市的情況。

  定投可以多大程度降低波動率並不重要,關鍵是定投是否能有效降低投資成本,提高投資收益。長期投資意味著買入基金以後要不斷根據市場情況進行調整,克服定投只買不賣的交易弱點,低吸高拋,在市場預期走入下降通道時應積極贖回、降低配置比率,預期回暖時應適度追加申購、提升配置比率,而不是一動不動地長期持有死捂到底,由其自生自滅。陳小姐之所以5年定投沒有吃到“複利”蛋糕,很重要一個原因在於她只買不賣,收益從高到低一直在坐“電梯”。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