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兩年重回曆史高位 “翡翠熱”批判

2013-07-22 09:29     來源:北京晨報     編輯:林天泉

  大賺一筆,或,死於狂喜?喜劇電影《瘋狂的石頭》講述的是有一塊價值連城的翡翠引起的一系列荒誕故事,但事實可能比電影更離奇:六月的緬甸公盤讓沉寂近兩年的翡翠市場再現一石難求、毛料陡漲的“火爆”現象;市場上,中低檔翡翠售價高了兩三成,高檔翡翠甚至漲價過半。翡翠市場真的如此“瘋狂”嗎?在這“瘋狂的石頭”背後,又在上演著怎樣的故事?

  緬甸公盤的“饑餓行銷”

  一塊原石成交價暴漲18700%

  都説“黃金有價玉無價”,這個夏天,緬甸公盤一招“饑餓行銷”把沉寂了兩年的翡翠市場再度攪了個天翻地覆。一塊名為“7947號”標的翡翠原石,起拍底價5800歐元,最終成交價卻是108.9999萬歐元,足足暴漲18700%!不僅如此,公盤中所有翡翠原石的價格都是始料未及地瘋狂飆漲,翡翠市場2013年的大戲就此開鑼。

  談到翡翠,就不得不談到緬甸的密支那地區。原因很簡單:和其他寶石、雜石相比,翡翠的原料地最為單一,全球90%以上的翡翠都來自緬甸,高檔翡翠更是百分之百的緬甸産。

  早在清乾隆時期,翡翠就已進入中國;新中國的翡翠市場從1972年發跡,如今也已經走過四十餘年。然而沒有變化的是,翡翠的來源仍然牢牢地掌握在緬甸公盤的手裏。

  對所有人來説,翡翠的這一輪暴漲都來得很是意外。從2011年開始,中低檔的翡翠成品價格逐漸跌去了10%。最嚴重的純白色玻璃種和冰種,甚至一度跌去了35%的價格。

  然而,隨著緬甸公盤在6月底重開的消息傳出,翡翠原料枯竭、開採成本增加、緬甸嚴禁原料出口等“饑餓行銷”的傳統套路再次奏效,一下子將翡翠價格拉回了前兩年的瘋狂狀態。緬甸公盤上,緬甸翡翠原石又漲了起來。這次公盤過後,其他品種和各個檔次翡翠原石的價格基本已經恢復到2010年的歷史高位,這顯然是各界都始料未及的。

  “店內恕不打折”

  從密支那到潘家園,翡翠走過的路太長

  日前,記者走訪了北京潘家園、羊肉衚同等玉石商戶集中的市場。在走訪中,記者注意到大多數珠寶專櫃都在將翡翠飾品作為主角。雕刻精美的吊墜放在櫃檯裏的展架上,配以絲綢鮮花點綴;晶瑩剔透的鐲子整齊排列,在燈光下尤為迷人。

  不少市民在翡翠櫃檯前流連忘返,但面對它不菲的價格,又望而卻步。在潘家園的一家玉石店裏,記者看到,翡翠手鐲的標價從幾千元至十幾萬元不等,商品的標簽上標有“翡翠”、“等級:A貨”“産地:緬甸”等字樣。“這些是低價位的,主要面向大眾消費,比起幾十萬上百萬的,我們這算是便宜的。今年已經漲了不少了,過段日子還要漲,越早買越值。”翡翠銷售人員説。

  在市中心一家商場的翡翠專賣店內,擺放在玉石專櫃中的翡翠標價比市場上還要高,六七萬元的手鐲屬於一般商品,十幾萬的也不少。在其中一個專櫃的櫃檯中,擺放著一隻手鐲,看上去綠白分明、綠色艷麗色形好看,色、底非常協調,標價竟高達九十萬元。

  標價這麼高,賣價是否能優惠呢?銷售人員告訴記者:“店內恕不打折。”據她介紹,這家店的老闆經營玉石十幾年,店裏賣的翡翠大都是緬甸的原石,而今年緬甸翡翠的原料價格大漲,“價格高有高的道理。”

  近幾年,珠寶市場流行的説法是“行內有價行外無價”。所謂“行外無價”意指很多商家借著外行消費者不了解翡翠行情,更不懂貨色而隨意定價。商場標榜明碼實價看似透明,實際上價格沒少“摻水”,標價1萬元的翡翠飾品加個零,10萬元也一樣賣得出去,這在行內已經不是什麼秘密。

  而從緬甸公盤到北京,翡翠要經過的路太長。緬甸公盤高價拍品運回國內,不但要加收35%以上的稅,還要加上運費成本,回國後經過一系列的加工,最快半年才可上市。其中還要經過數層供應商,每一層都要加價。

  翡翠熱的懸疑

  市場還在狂熱時,資本卻已冷靜下來

  據業內人士透露,售價在幾百元到幾千元的翡翠,其成本與成交價的比例為1比8。也就是説,消費者8000元買到手的一件翡翠,在珠寶市場的批發價可能只有1000元,而其成本按各項指標因素計算,很可能更低。

  更有甚者,有些經銷商因為找不到一級貨源,在二三級供應商那裏批貨後,依然按照5-10倍定價規律標價,導致商家貨品價格更加虛高。

  翡翠市場熱了,但熱的讓人不踏實。

  對專家來説,翡翠市場價格泡沫令人擔憂。此前在雲南舉辦的“石博會”上,雲南省國土資源廳副廳長、石博會組委會秘書長李連舉就鄭重提示:國內翡翠行業已經出現了比較明顯的泡沫,而且泡沫破滅指日可待。

  對商家來説,價格與價值的嚴重背離意味著翡翠的有價無市。國內市場一個滿綠的玻璃種翡翠觀音價格甚至可達上億,以克拉計,一克拉單價達40萬元,甚至超過緬甸最好的鴿血紅紅寶石。

  然而,市場還在狂熱時,資本卻早已冷靜下來,這是對翡翠市場現狀的最好描述。

  對收藏者和投資者來説,面對價格虛高,缺乏兌換渠道的翡翠市場,“看”似乎成了唯一可行的參與方式。

  甚至就連翡翠市場狂熱的根源——今年的翡翠公盤,其結局也尚且存疑。按照公盤規定,中標者應在三個月內付款提貨;公盤上許多“天價標”至今仍未提貨,甚至可能因此成為廢標,如此一來,翡翠市場價格猛漲的基礎都將不復存在。

  面對這樣的翡翠市場,又有誰敢放心呢?

  晨報記者 許諾

  -名詞解釋

  何為“翡翠公盤”

  翡翠原石的“公盤”,是指賣方把準備交易的翡翠原石在市場上進行公示,讓業內人士或市場根據原石的品質,評議出市場上公認的最低交易價格,再由買家在該價格的基礎上競買,從某種意義上來説,公盤是“拍賣”交易方式的雛形。

  緬甸的翡翠公盤始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當時,緬甸政府在將所有的礦産資源收歸國有後,為堵塞稅款流失,使稀缺的翡翠玉石資源為國家創造出更多的外匯收入,于1964年3月開始舉辦翡翠玉石原石公盤。緬甸對翡翠資源的管理非常嚴格,只有通過“公盤”才可交易翡翠原石出境,其他途徑一律視為走私。因此,翡翠公盤也是原石進入國內市場的唯一合法途徑,在翡翠市場上具有重要的價格指導意義。

  由於公盤上的翡翠原石不進行鑒定、鑒別,單靠業內人士判斷和市場公議決定底價並在此基礎上競價,因此也被看作是對玉商眼力和經驗的挑戰。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