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級田黃一克賣到10萬元

2013-06-02 12:11     來源:中國經濟網     編輯:王珩澤

馮志傑作杜陵晶石壽星擺件,21.85萬元

三彩水洞高山石素方章,69萬元

林文舉作田黃石彌勒達摩人物薄意扁章,重82g,460萬元

翁燕作荔枝洞石“一紙鎮江山” 文玩鎮紙,126.5萬元

  去年壽山石市場一度遇冷 今年呈復蘇跡象 精品價格比書畫陶瓷穩健

  作為壽山石行情風向標的福建東南春拍上周落幕,兩個壽山石專場共上拍壽山石雕321件,成交298件,成交率為92.83%,成交金額達4387萬元。市場人士對此評論稱,許多橫空出世的天價拍品對市場造成了傷害,但精品田黃的收藏在民間依舊有較為深厚的底蘊,“上等田黃的價格比一般的書畫、陶瓷還要穩健,跟象牙、犀角的情況差不多”。

  藝術品市場跟金融市場一樣變幻莫測,“有時起、有時落”。去年下半年本報曾報道壽山石市場一度遇冷,引發業內關注。今年國內第一波春拍已過,第二波春拍馬上到來,市場整體呈復蘇跡象,而被看做壽山石行情風向標的福建東南春拍也順應了大勢,兩個壽山石專場共上拍壽山石雕321件,成交298件,成交率為92.83%,成交金額達4387萬元。

  守了大半年熬過低谷

  一位參與了現場拍賣的行家表示,去年大家都以觀望為主,不輕易入手,但好東西也不輕易賣出,就這麼守了大半年,今年開春都紛紛瞄準精品出手了。

  據行家孟先生表示,此次春夜場中兩枚重量級田黃為同一藏家競得。“這兩枚田黃分別為82g的彌勒達摩人物薄意扁章和151g的歲寒三友薄意隨形章,均為薄意大師林文舉雕刻,成交價格分別為460萬元和805萬元,兩者身價之和就過千萬了,這的確考驗人的魄力、眼力和信心”。

  此外,馮志傑作杜陵晶石壽星擺件、郭祥忍作元和洞杜陵晶石鬆鼠鈕對章等材質精美、雕工也不錯,精品荔枝凍石也有上佳表現,一枚純色荔枝凍石素方章以74.75萬元成交,陳達作荔枝凍石博古文字方章以80.5萬元成交,另一枚翁燕作荔枝洞石“一紙鎮江山”文玩鎮紙以126.5萬元成交,買家當場結算並立即將拍品握在掌心把玩。他回憶稱,還有一枚三彩水洞高山素方章以2.5萬元起拍,經過二十余輪競價,成交價格高達69萬元,翻了數十倍。

  藏家追著田黃飛

  “去年中國藝術品市場大幅下挫,整體規模較2011年幾乎萎縮了一半,在這樣的大環境之下,壽山石也不可能獨善其身,總成交額也有較大幅度的回落,大致為40%。”福建海峽文化産權交易所總經理葉少波在受訪時稱。

  集珍文化産業聯盟品牌總監、福建省民間藝術館副館長李玉山稱:“今年有報道稱田黃價格還在跌,但據我們觀察,上等田黃的價格比一般的書畫、陶瓷還要穩健,跟象牙、犀角的情況差不多。所不同的是,象牙、犀角屬於特殊範疇,新製品禁止再上拍賣,但田黃本身並未受限制,只是由於資源的確匱乏,好東西真不好找。事實上,凡是資源型的高端藝術品,如果枯竭到了幾乎開採不到原石的程度,那麼仍在流通中的成品價格必然居高不下。”

  他還戲稱去年為“田黃”年:“打個不太恰當的比喻吧,去年的情況是哪家有田黃,藏家就蜂擁而至。例如去年日本東京中央拍賣的專場挖掘到一些經典的田黃,消息剛一傳出,就有來自福建、上海、浙江等地的內地藏家打‘飛的’過去一睹真容。”

  李玉山説,觀察去年主要拍賣行的成交情況,至少有六七件精品價格超過1000萬元,而普品價格受到不小的衝擊。“如今的頂級田黃,起碼得5萬元一克,特別珍稀的要10萬元一克,當然這只是個案,不能作為一般的定價標準。”

  據悉,今年5月初在中國嘉德拍出的田黃素章重100多克,前幾年在福建露面的時候是1100多萬,今年成交價是1300多萬,每克的身價超過10萬元。

  除田黃外,今年行情火爆的還有荔枝凍石的素章、雕件等,價格也相對親民。“譬如‘一紙鎮江山’幾年前出現過,當時賣到三四十萬元,如今攀升至100多萬元了。”孟先生表示。

  行家提醒 天價和超低價都不可信

  行家孟先生提醒,“時常有消息説哪又發現了價值幾億元的一塊田黃,這種説法很離譜,絕大多數業內人士都把它看成是惡意炒作,對行業有百害而無一利。之所以有那麼多人進去拍場,是因為有的人覺得便宜所以要撿漏、抄底,更多的專業人士則是為了補充、豐富和替換自己的收藏體系,優化資産的配置。”

  他建議普通投資者在入手前要蒐集各種資訊再多方比對,加以甄別,天價不可信,超低價也不可信,因為市面上還有很多殘次品和假貨,不可能賣出好價錢。

  李玉山表示,“精英收藏家首先要明確自己的收藏計劃,具體操作則要根據個人的喜好、眼力和資金實力進行綜合分析,堅持中長線的價值投資,短期內的漲跌是不足以作為評判收益率的參考的”。

  小貼士 “金田黃”並非真田黃

  近日有業內人士稱,壽山田黃與昌化田黃本來就已經打得不可開交,一種名為“金田黃”的石頭也混入其中狐假虎威。它質地細膩,顏色明快絢麗,看起來似田黃,但內部卻十分乾淨,找不到田黃常見的“蘿蔔紋”。本報去年曾報道稱,隨著國內收藏品市場的火熱,許多外國進口的“舶來石”也紛紛想分一杯羹,“金田黃”就是其中之一。

  有專家認為,它原産于印尼,是含鎂和錳較多的方解石,未加工的時候很像肥皂,因此也被稱為“肥皂石”。它原本默默無聞,後由臺商帶入大陸,顏色也以紅色、橙色或者黃色居多,但硬度比和田玉、翡翠要低,卻又比田黃等印石高,實用性差了點,存量也較大,因此難稱上品。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