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平:不必誇大貨幣存量超百萬億元負效應

2013-04-16 11:20     來源:經濟日報     編輯:范樂

  本報4月12日“今日財經”版刊發報道《廣義貨幣首破百萬億元》,介紹了截至3月末我國廣義貨幣供應量(M2)存量達103.61萬億元,M2與GDP之比接近190%的情況。連日來,許多讀者來信繼續討論如何看待我國廣義貨幣發行量過百萬億元、M2佔GDP之比高企的問題,專家學者也表達了他們的看法——

  記者:從我國貨幣供應體制看,M2的主要來源是銀行信貸,請問信貸增長在M2增長過程中起到何種作用?

  連平:1997年,我國M2與GDP之比為1.18,2008年為1.51,2012年達到1.88。該比例隨著信貸增速走高而走高,平穩而平穩,回落而回落。

  信貸具有多倍創造貨幣的功能,信貸增速高則M2增長必然就快。1990年以來,我國M2增速與信貸增速基本一致。而外匯佔款則只是直接帶來相應的存款,卻沒有多倍直接創造貨幣的功能。但外匯佔款增加帶來銀行存款增加,導致銀行存貸比下降,從而增加了銀行投放信貸的能力。這表明,外匯佔款在推動M2與GDP之比走高中的作用是間接的。

  記者:請問除了銀行信貸和外匯佔款,還有哪些因素對M2與GDP之比高企起了助推作用?

  連平:M2與GDP之比高企,存在一系列複雜因素。

  一是不斷增大的融資需求持續刺激了信貸投放。融資需求的增加為銀行貸款投放提供了廣闊的市場,也使有限的信貸資源長期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二是寬鬆的貨幣政策。1999年至2003年和2008年至2009年,我國實施寬鬆的貨幣政策,帶來M2的高速增長。三是國際收支雙順差大幅推高外匯佔款,對銀行存款增長産生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四是較高的儲蓄率為銀行信貸增長提供了強大資金支援。五是我國的融資體制仍由銀行主導,融資渠道單一是造成貸款高速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

  記者:當前,很多人習慣進行國際比較,並以此預測通脹壓力,這是否準確?

  連平:放眼國際,日本M2與GDP之比1999年和2011年兩次達到1:2.4。事實上,日本的這一比例在上世紀90年代初已超過2倍,但近年來日本還處在通縮狀態。可見,若無其他條件的配合,M2與GDP之比高企並不一定就直接導致通脹。

  記者:從我國實際情況看,貨幣因素與通脹究竟有多大關聯度?

  連平:貨幣供應量的高增長對物價推動作用有一定時滯,但確實形成了通脹壓力上升的貨幣條件。但必須看到,截至2012年底,其他存款性公司在央行的準備金存款餘額達19.1萬億元,未到期央票餘額為1.16萬億元。也就是説,雖然同期M2餘額為97.4萬億元,但約20萬億元存款卻為央行鎖定,鉅額流動性“刀槍入庫”。因此,當討論M2與GDP之比高企對物價的影響時,不能簡單得出“該比例高,通脹壓力相應就大”的結論,更不應無限誇大其負面效應,導致不必要的擔憂和恐慌。

  記者:如何防止M2較高對通脹構成的壓力?

  連平:我國經濟將步入新一輪發展週期,總需求仍將較快擴張;在新型城鎮化推進和人口紅利逐步消退條件下,土地和勞動力等要素價格存在持續的上漲壓力;資源品價格有上漲趨勢,這些都會對經濟産生較大通脹壓力。

  但貨幣因素對通脹的作用往往要借助其他因素才能發揮出來,可以通過貨幣政策等加以綜合治理。一是未來我國經濟應保持合理的增長速度,應將重點放在轉型和結構優化上。特別是合理調節由地方政府主導的總需求過度擴張。二是應持續實施真正穩健的貨幣政策。存款準備金率應保持在相對高位,可根據外匯佔款的變動進行微調。在主要發達國家利率水準很低的情況下,我國利率水準不宜過高。防止利率上升導致國際資本的大規模流入,增加基礎貨幣投放的壓力。三是仍應堅定不移地發展信貸以外的融資方式,持續改善社會融資結構。四是應更多地發揮匯率政策在調控資本過度流入中的作用,增強匯率彈性,減輕外匯佔款增長對M2總量帶來的壓力。五是應努力引導銀行理性經營,合理放貸。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