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指期貨已成市場穩定器 賬戶總數已達12.6萬戶

2013-04-16 11:11     來源:經濟日報     編輯:范樂

  4月16日,中國內地首個金融期貨品種滬深300股指期貨三歲了。運作了3年,股指期貨已然步入平穩增長通道,套保套利交易也大幅增長,後起之秀的股指期貨,已成功嵌入中國資本市場。

  加速市場機構化進程

  3年來,機構參與股指期貨的步伐持續加快。截至3月22日,共有70家證券公司、47家基金公司、7家信託公司、5家QFII,以及14家期貨公司的資産管理産品,以機構投資者身份參與股指期貨交易。其中,券商作為參與股指期貨的絕對主力,以自營、融資融券、集合理財等多種方式全面進入股指期貨交易。

  與此同時,交易量也穩步攀升。來自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的統計顯示,截至3月28日,滬深300股指期貨上市近3年累計成交2.4億手(按照單邊計算),成交金額194.9萬億元;日均成交額逾2400億元。

  銀河期貨金融市場部總經理蔣東義表示,無論是機構投資者還是個人投資者,都可以利用股指期貨對衝股市的系統風險,從而增加其長期持股的動力。

  統計數據亦顯示,股指期貨上市後,主力合約與滬深300指數的價格相關性高達99.90%,基差率維持較低,滬深300指數漲跌幅超過2%和3%的天數分別下降了54%和66%,股市的穩定性出現了大幅改善,股指期貨上市前後同期比較,股市年化波動率從37.99%降至22.07%。

  在降低市場波動的同時,股指期貨的推出,也給機構的投資操作模式帶來新的變化。東證期貨研究所所長助理劉海燕表示,機構在面對市場大幅波動時,不再“高拋低吸”,靠擇時選股來盈利,更多地採取“期貨替代”的投資行為,從而減少在現貨市場上的頻繁操作,不僅降低了成本,也降低了大規模買賣對現貨市場的衝擊。

  不可或缺的避險利器

  對於機構投資者來説,股指期貨的出現為其提供了有效規避現貨市場風險的工具。一方面,大型機構可以通過期貨套保,降低被動減倉動能;另一方面,機構投資者穩定持股,使用股指期貨進行對衝與套利,加快了産品創新步伐。

  “套期保值的目的是為了通過現貨市場和期貨市場之間的反向操作來規避系統性風險。”劉海燕説,通過測量現貨組合和期貨指數的變動關係或系統性風險程度,投資者可區分所擁有的頭寸組合是否適合進行套期保值交易,既可以通過做空股指期貨來對衝可能的市場下行風險,也能做多以利用期貨的杠桿作用提高資金利用率。

  而值得關注的是,自滬深300股指期貨推出以來,機構投資者的套保集中于空頭套保,“這是因為近3年來機構投資者對於未來行情走勢並不樂觀,因此傾向於空頭套保。”蔣東義表示,通過賣空期貨的方式為現貨資産提供套保避險,是期貨市場的基本功能,機構空頭套保也只是平滑波動的避險行為。

  在股市持續調整的環境下,部分運用股指期貨的機構業績較為良好,機構套保和風險管理效果進一步顯現。2011年數據顯示,18家上市證券公司有16家運用股指期貨套保避險,收益達42.5億元。

  “股指期貨的功效遠不止於此,不僅為參與定向增發的投資者提供了剝離系統風險、獲取相對穩定的折價收益之可能,還能夠規避ETF做市商的系統風險,為券商融資融券部提供獲取穩定利息收益的機會。”蔣東義説。

  除了避險功能,股指期貨的上市還加速了金融創新步伐,為量化交易發展提供了新的載體平臺,程式化交易、演算法交易、對衝交易、量化交易、配對交易等各類交易策略和模式紛紛涌現並成功運用。然而不可否認的是,目前運用股指期貨的創新性産品還比較少。

  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末,中國內地銀行、保險、證券等各類金融機構資産規模已達151萬億元,債券市場餘額和股票市場市值分別達到23萬億元和22萬億元。市場參與者對金融風險管理的巨大需求,與金融衍生品市場發展滯後之間,仍存在巨大反差。

  “建議上市股指期權、利率期貨、外匯期貨等更多金融期貨品種,推出個股期權、股指期權和利率期權、匯率期權等,進一步豐富金融風險管理工具,為投資者提供多樣化的選擇權。”蔣東義表示。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