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理財當做存錢 走出誤區才能更好理財

2013-03-04 10:39     來源:西安晚報     編輯:范樂

  近日,中國銀監會主席助理閻慶民在出席一次會議時指出,目前銀行與客戶對理財業務的風險認識並不一致,銀行認為應該“隨行就市”,而金融消費者則將理財視為變相存款,期望“旱澇保收”。

  把理財當做存錢的觀念由來已久,即使已經進入所謂“你不理財,財不理你”的人人理財時代,即使是嘴上喊著“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裏”的投資者,仍會在潛意識中把理財當做存錢。近年時有發生的關於銀行理財産品的糾紛以及面對新的投資理財渠道的裹足不前,究其原因,除了對理財工具的淺嘗輒止,就是理財觀念的誤區重重。

  把理財當做存錢,不僅造成了風險意識的薄弱,更導致了直線型的投資理財思維,即把投資理財單純理解為收益率的大小,而不去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作更合理的規劃,形成正確的消費觀和理財觀,比如把保險看做多餘、拒絕使用信用卡、過度恐懼銀行借貸等。

  其實,理財不僅僅是存錢、買産品,理財本身就應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全面規劃、合理佈局才是關鍵。由此出發,老年人要注重保障和安全性,中年人要關注財富的增值,青年人則要更多地為提升自身能力而投資,古人所雲“莫欺少年窮”説的其實也就是這個道理。

  2000年網路泡沫破裂後,曾有個關於百威啤酒的小故事。如果買了1000美元百威啤酒的股票,那麼一年後只值50美元,而如果買了1000美元百威啤酒開派對,不僅能結識很多朋友,即便剩下的酒瓶子也可以賣到70美元。所以對有些時候來説,節省並不一定是理財的好方式,選擇合適的投資渠道和把握時間才是關鍵。

  話題再轉回來,面對更加多元化的理財渠道,也只有走出誤區才能更好地加以利用。從銀行角度而言,閻慶民表示需要加強監管,建立“賣者有責”的文化,而從消費者角度而言,破除把理財當做存款的誤區,提高金融消費者風險意識,營造“買者自負”的氛圍才是當務之急。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