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期貨公司盈利主要有三大部分,一部分是保證金利息收入,另一部分是手續費收入,最後一部分是交易所返還的手續費
日前,頻頻曝出的去年部分期貨公司保證金數目,引起業內人士的廣泛關注。隨後,業內人士就保證金數目、凈利潤、手續費收入、交易所返還手續費等方面進行了激烈的討論。
通過不同渠道相繼傳出的期貨公司保證金數量為(部分未經證實):中證期貨93.26億元、永安期貨69.94億元,海通期貨67.78億元、國泰君安期貨65.94億元、銀河期貨56.55億元、華泰長城期貨53.64億元、申銀萬國期貨53.12億元、中國國際期貨47.54億元、光大期貨47.34億元,廣發期貨45.77億元、中糧期貨45.58億元、南華期貨40.73億元、萬達期貨35.39億元、金瑞期貨35.08億元、中谷期貨29.11億元、上海中期期貨27.47億元、東證期貨26.67億元、新湖期貨26.48億元、浙商期貨25.87億元、魯證期貨25.52億元。
本週初,據《證券日報》記者走訪了解,去年期貨公司盈利情況可謂“幾家歡喜幾家憂”;有些期貨公司各項財務指標相比前一年都有所增長,有些期貨公司則有所下滑,有的公司全年凈利潤僅靠客戶保證金利息支撐。
有業內人士表示,導致去年期貨公司收入參差不齊的主要原因有兩方面:一是期貨交易所兩次調低手續費影響,二是期貨公司本身經營因素所致。此外,利息收入到底該歸誰?是給期貨公司還是給客戶?這也成為業內共同關注的焦點。
手續費調低公司最“倒楣”
2012年4月27日,國內4家期貨交易所全線下調期貨交易手續費,並在該年6月1日起執行。其中,中金所下調股指期貨手續費至萬分之零點三五,上期所分別對銅、鉛、線材、螺紋鋼和橡膠等品種也做了不同程度的下調。橡膠期貨合約的交易手續費標準分別從成交金額的萬分之一點五(RU1208之前合約)和成交金額的萬分之一(RU1208及以後合約)下調為成交金額的萬分之零點五。
8月2日,國內四大期貨交易所再度宣佈下調部分品種交易手續費,于9月1日起執行。其中,中金所宣佈將股指期貨手續費標準調整為成交金額的萬分之零點二五。三大商品交易所也不同程度的下調部分品種交易手續費,其中上期所橡膠期貨合約的交易手續費標準從成交金額的萬分之零點五下調為成交金額的萬分之零點四五。
“去年交易所調低手續費,期貨公司是最‘倒楣’的。”某期貨公司人士表示,公司向客戶收取手續費的比例都是在交易所的基礎上漲1倍,現在調低了手續費,實際上是降低了公司手續費收入。例如:以前橡膠期貨手續費每手13元,公司可以向客戶收取26元,但調低了手續費,現在橡膠期貨每手9元,公司只能收18元。再加上公司間手續費的惡性競爭,目前就沒有手續費收入可言。
“我們公司去年手續費收入幾乎為零。”位於北京市朝陽區國貿中心附近的一家期貨公司人士表示,如果不調低手續費,客戶都被其他公司挖走了,只能靠降低手續費來挽留這些散戶了。
不過,另有業內人士則表示,雖然交易所調低了手續費,但也提高了成交量。實際上,手續費收入較前一年相比差距不大,導致公司手續費收入為零的主要因素是公司間的惡性競爭,這並不能全部歸結于交易所下調手續費。
中國期貨業協會最新統計資料表明,2012年全國期貨市場累計成交量為14.5億手,累計成交額為171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7.6%和24.44%。而2011年全國期貨市場累計成交10.5億手,累計成交額為137.51萬億元。
利息成第一大收入源
一直以來,期貨公司盈利主要有三大部分,一部分是保證金利息收入,另一部分是手續費收入,最後一部分是交易所返還的手續費,這三部分費用形成了期貨公司盈利的“三足鼎立”格局。那麼,隨著近年來市場的創新發展,這種格局是否有所變化呢?
“不瞞你説,去年公司的利潤主要就是依靠保證金利息收入,甚至可以説,去年全年凈利潤都是保證金利息收入。”北京市西城區某期貨公司中高層人士向本報記者表示,手續費競爭太激烈了,有些期貨機構甚至都是以零手續費的優惠條件來吸引客戶;而期貨交易所返還的不確定性,讓期貨公司所寄託的希望也時而強烈、時而破滅。
這位中高層人士表示,高息返傭已經成為了行業的共識。有些期貨公司為了能夠留住鉅額資金的客戶,通過其他方式,將保證金利息返還給客戶。公司間的競爭十分激烈,盈利途徑又相對單一,只能將希望寄託在資金量較小的散戶身上。
實際上,期貨公司利息收入分兩部分,一部分是客戶保證金利息,一部分是公司自有資金利息。前者雖然資金量多,但利率較低,後者資金量相對較少,但利息較高。
據了解,目前期貨公司保證金指定存管銀行給予期貨公司的利率水準大概在1.5%左右。一位期貨公司人士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假如客戶有100萬元的期貨賬戶閒置保證金,那麼每天就能産生45元左右的利息,而所有客戶一年總量是非常可觀的”。他表示,理論上説如果期貨公司保證金規模增加10億元,一年利息收入就增加1500萬元;而假如期貨公司有30億元保證金規模,那麼一年利息收入就可能達到4500萬元,超過了一些期貨公司的利潤總額。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利息也要收取利息稅,因此,期貨公司都會將利息收入轉換成成本費用,這樣一來,利息收入就體現得不明顯,即便是這樣,盈利主要依靠利息收入來源已是不爭的事實。
既然利息收入都如此艱難,那麼手續費收入又如何呢?“哪還有手續費收入可言啊!”上述人士表示,對於資金量較少的散戶來説,期貨公司還能勉強收入微利手續費,但面對一些資金量較大的客戶,除了交易所規定的交易手續費外,基本上費用都是全免的,保證金利息都要變相返還給客戶,公司的經營情況可想而知。
“交易所返還手續費也佔了收入的一部分。”某業內人士表示,鄭商所一直以來都將手續費返還給期貨公司,大商所去年也一直在返還,上期所的返還很不固定,時有時無。
利息到底該給誰?
期貨市場資金規模較小,經過多年發展,雖有所擴充,但相比其他金融行業,依然是“小老弟”。對於保證金利息到底給客戶還是期貨公司?業內也頗有爭議。實際上,管理層也並未明文要求期貨公司支付客戶保證金利息。不過,隨著期貨市場規模的擴大,特別是在機構投資者介入以後,期貨公司是否需要將保證金利息給客戶無疑成為業界最為關心的問題。
一位業內資深人士表示,期貨公司的經營可謂是舉步維艱,本身盈利途徑較為單一,如果再將利息給投資者,那麼期貨公司肯定要“死一大片”的。
此外,據某期貨營業部總經理介紹,有些從IB業務轉過來的客戶,並不清楚期貨賬戶有沒有提保證金利息。
證券公司的客戶資金利息,都會劃轉到客戶賬戶內,雖然是活期、利率較低,但是一些資金量較大的利息,等到一段時間結算後發現,也是不少的。這樣一來,期民也想效倣股民,向期貨公司討價還價,爭取這些利息納入自己的口袋。
某期貨公司總經理表示,證券公司盈利途徑較多,且市場資金容量較大,證券公司不在乎這點蠅頭小利,即使將這些利息給股民,對公司盈利情況産生的影響也不大。但對於期貨公司則不然,本身盈利途徑單一,行業競爭激烈,如果再將這些資金劃入客戶賬下,期貨公司哪還有盈利可言。
據了解,即使在國際期貨市場中,客戶保證金利息也都歸期貨公司所有,雖然國際期貨市場格局和經營途徑與國內期貨市場有所不同,但在利息歸誰問題上,公司擁有是沒有爭議的。
有業內人士指出,由於目前期貨公司不需要支付保證金利息,因此有的IB客戶會頻繁劃轉保證金,也會導致部分期貨公司營業部保證金數量不穩定。未來隨著期貨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期貨公司為保證金支付活期利息應該是遲早的事。
不過,也有人士指出,期貨公司與證券公司有所不同,沒有保薦、自營等業務,盈利模式極為單一,而且手續費競爭殘酷、盈利能力較差,在這樣的情況下再要求期貨公司支付保證金利息,勢必會影響期貨公司的生存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