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變保險為高收益 理財應穩字當先

2012-10-23 15:02     來源:大連日報     編輯:范樂

  老年人的理財市場如今頗受關注。老人們辛苦了一輩子,手頭有些積蓄,但面對通脹如何打理才能使其保值和增值,這是不少老年人都頗為關注的事情。相關專家建議,老年人理財要穩字當先,在嚴控風險的前提下追求穩定收益,以免落入各種理財陷阱。

  6萬元存款變成了保險

  老張是某國有企業退休職工,手頭有些積蓄,有一次去銀行存款時,聽一個身著銀行工作人員服裝的人介紹,有一款産品收益比三年期定存利率還高,還沒有什麼風險,當老張同意購買時,這名工作人員給了他一張協議書,老張看也沒看就簽了字。可是一年後,老張想動用存款時,才被告知,此前6萬元存款已經變成保險,不但不能動用,還要每年往賬戶裏存入一定數額的錢。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像老張這樣的遭遇並不是個別現象。為避免錯誤地將保險産品當做銀行儲蓄、理財産品,業內人士建議老人在購買之前要核實銷售人員所推薦的産品是否為保險産品,尤其要注意部分銷售人員以銀行理財産品、銀行存款、證券投資基金份額等其他金融産品的名義宣傳銷售保險産品的問題。此外,不能簡單地以保險産品收益對比銀行存款利率,因為分紅、投連和萬能保險産品具有收益不確定的特點。比如選擇購買分紅保險産品,其紅利分配並不確定,只有當保險公司實際經營結果優於産品定價假設,才會分紅。

  老年人理財産品市場逐漸豐富

  有統計數據顯示,如今至少有1/3的老年人有理財的需求。但老年人缺乏專業知識,資訊不對稱,往往沒賺著錢反而賠了本金。

  老劉對股票投資頗為著迷,然而經歷了2008年的大熊市之後,他也徹底心灰意冷,遂買了3隻基金,希望通過專家理財的方式,把自己損失的賺回來。沒想到2009年他在3000點左右買的基金,現在平均已經損失30%左右,其中表現最差的一隻基金,已經虧損50%多了。這讓老劉鬱悶不已,他向記者抱怨:“現在處於通貨膨脹時代,錢放在手裏是貶值,可投資就是減值,如今理財渠道這麼少,可怎麼辦?”

  老劉的觀點代表了不少老年人的想法,不想讓錢貶值,卻又找不到合適的投資渠道,因此不少老年人都像老劉一樣,將錢投向了高風險的股票和基金。但事實上,老年人理財産品市場正逐漸豐富起來,如今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商業銀行開始關注老年人理財市場。據普益財富的統計,截至10月12日,今年多家銀行共發行29款養老理財産品,資金大多投向債券和貨幣市場。針對老年人的金融理財服務不僅僅是老年人理財産品,多家銀行都推出過一系列針對老年人的綜合金融方案。如某商業銀行專門針對中老年群體推出的養老金系列産品,向客戶提供綜合福利個人賬戶管理等所有福利解決方案。

  養老理財應穩字當先

  老年人應該採取何種方式理財,才能避免陷阱,獲取穩定收益?業內人士建議,在理財開始前,老人們應該先對自己的財務狀況進行分析,評估出風險承受的能力,再來考慮應該採取何種方式理財。

  某銀行理財經理介紹説,老年人要規避理財陷阱,首先應該把握一條,資本市場上的收益和風險永遠成正比出現,收益越高,風險必定越大。老人們可以用銀行定期的收益來當做一個尺規,當銷售人員所承諾的利益大於銀行定期許多的時候,就應該警惕起來,詢問風險所在。“比如,現在銀行的定期利率是3%左右,當聽到超過5%的收益利率就表示,你將要承擔許多風險,要麼就是損失本金,要麼就是徹底血本無歸。”

  至於那些動輒預期收益在6%以上的理財産品,老年人在購買時就更要謹慎了。因為目前市場上預期收益較高的理財産品多為結構性理財産品,掛鉤對象包括股票、外幣、黃金等,最高預期收益甚至能超過10%。但業內人士坦言,很多結構性理財産品説明書甚至連從業多年的專業人士也不一定看得懂,如果向只看重收益但風險意識薄弱的老年人推薦相關産品,出現風險在所難免。

  採訪中理財專家建議,如今老年人採取的理財方式應該偏向記賬式國債、貨幣市場基金、保障功能的分紅保險等産品,而非高風險的股票。因為老年人多處於退休期,通常子女成家立業,沒有過多的經濟生活負擔,但是收入和資産逐漸減少,醫療支出、健康支出、養老支出需求逐漸提高,所以應做好資産規劃,合理地配置資産進行理財。因此老年人在理財時不要一味追逐高收益,而應首先要注重資産的安全性;其次要選擇自己看得懂的、適合自己的産品。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