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強人意的業績,“旱澇保收”的高額管理費,基金公司在牛熊市場始終固定收取管理費的模式數年來一直飽受詬病。如今,這種模式有望被打破。有消息顯示,監管部門正在研究探索將基金管理費與基金業績掛鉤,即按照“對稱浮動”的方式調整基金管理費收取模式。同時為了防止基金公司“賭”業績,管理層強調對管理費浮動幅度要“適當”。
據權威人士透露,所謂“對稱浮動”,即確定適當的業績浮動標準,保證基金公司能夠收取一定管理費用的同時,當基金業績好于業績管理目標上限時,管理費向上浮動;基金業績低於目標下限時,管理費則同等水準向下浮動。消息甫出,立刻引發市場熱烈爭議。“拍手稱快”者有之,“理性指出弊端”者亦有之,不管如何,基金管理費“旱澇保收”的好日子或將終結。
從面世以來,基金業採取的是按照規模計提固定管理費的模式,這意味著不管基金是虧是盈,基金公司按照合同中規定的比例,按照基金規模將基金管理費盡收囊中。這導致基金公司更注重規模的擴張,更注重發行新基金,而忽視了業績的提升。而基金公司“旱澇保收”的鉅額管理費收入和基民巨大鉅額的虧損對比,在衝擊公募基金“公信力”的同時,也被廣大基金投資者所譴責。
統計顯示,自2005年以來,7年間基金整體盈利3163.64億元,收取的管理費為1563.13億元,佔比達49%。而在2011年,基金業整體虧損高達5004億元,但64家基金公司合計收取管理費近289億元,只比2010年減少4.83%,再次將基金持有人與管理人的矛盾推向頂峰。也因此,市場關於基金管理費率改革的呼聲不斷高漲。有調查顯示,超過9成投資者認為目前基金管理費率過高,超過7成投資者贊成業績比較基準與管理費率掛鉤。
在業內人士看來,監管層此次提出的浮動費率一定程度上順應了民心。有基民理性地表示,固定管理費使基金失去提升業績的動力,基金管理行業應該按勞分配,應使業績優秀和業績差的基金經理和基金公司的收入拉開差距,改變現在幹好幹壞一個樣的局面。“將基金管理費與業績掛鉤,有助於基金業優勝劣汰的市場化原則真正落到實處。”中國上市公司輿情中心觀察員陳楚表示。財經評論人士曹中銘認為,如果説在基金髮展初期“旱澇保收”的收費模式是必要的話,那麼14年後的今天讓基金仍然捧著“鐵飯碗”,無論如何都值得商榷。
基金管理費有望調整的消息,讓廣大基金投資者看到了希望,但採取何種模式,“對稱浮動”的收取模式能否改變基金“旱澇保收”的格局?業內依然存在很大的爭議。
有業內人士認為,“對稱浮動”計提基金管理費仍難保障投資者的利益:一是基金管理費的計提並沒有真正與基金業績掛鉤。二是“業績管理目標”的確定存在人為操作的因素,其合理性無法確定。不排除基金把“業績管理目標”定得很低的可能。不少人提出,將管理費和業績掛鉤以後,如何制定科學有效的業績比較基準,對於監管層和基金公司來説,是新的考驗。
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日前發佈的一份專項報告也顯示,若以絕對收益盈虧為業績浮動標準、上下浮動取30%來測算,2011年基金管理費收入下調30%之後為298.59億元,較原固定費率的283.58億元增加15.01億元。而從2005年到2011年,仍然按30%的比例計算,基金管理費收入將從原先的1530.95億元升至1737.6億元,即增加206.65億元。
“為了和社會良性互動,進行管理費率改革是有必要的。”銀河證券研究中心總經理胡立峰表示,但要避免為了提取短期報酬而不兼顧風險不適當提高短期業績,公募基金管理費率制度改革關乎基金行業發展最核心的激勵與約束機制,建議在管理費率制度改革整體保持平穩的基礎上再“穩中求進”,研究摸索恰當的“有管理的適度彈性固定費率制”。
不論是從基金公司的角度,還是投資者角度看,接受本報記者採訪的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多年固定不變的基金管理費收取模式變革是必然趨勢。“改革肯定有利有弊,但目前的模式並不利於行業的長遠發展。”一位基金公司人士對本報記者説。
上海證券首席基金分析師代宏坤認為,管理費改革應該向市場化的方向發展,把管理費高低的決策權交給基金公司,讓投資者在基金公司的相互競爭中收益。通過透明的資訊披露、“用腳投票”等措施來約束不合理的高額管理費。而好買基金研究中心總監樂嘉慶認為,基金在賺錢的時候可以按業績提取額外的管理費。但當基金虧錢的時候,不僅不能收取管理費,還應該拿出部分資金對基金持有者進行賠償。”資料顯示,大成優選股票基金此前已按照合同設立專門的業績風險準備金,用於基金業績低於業績比較基準超過5%時彌補持有人損失。今年初按照上述約定,該基金已向持有人賠償了2000萬元。
從目前業內的觀點看,希望基金下調管理費則是一致的意見。據介紹,在基金市場發展成熟的美國,大部分共同基金的費用也採用固定費率,但過去十多年中,美國共同基金行業的費率呈下降趨勢。有專家表示,在改變基金業管理費收取模式的同時,還應該完善我國的基金監管方面的法律法規和實施細則,使基金公司真正肩負起代客理財的責任感,重樹基金投資人對基金行業的信任。